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选题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选题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铁路客运枢纽及枢纽能力协调概述 | 第16-27页 |
2.1 铁路客运枢纽概述 | 第16-17页 |
2.2 铁路客运枢纽设备概述 | 第17-22页 |
2.2.1 铁路客运枢纽设备 | 第17-18页 |
2.2.2 枢纽内设备配置原则 | 第18-22页 |
2.3 铁路客运枢纽设备能力协调基本内容 | 第22-26页 |
2.3.1 枢纽内设备能力协调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2.3.2 枢纽内设备配置及能力协调内容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铁路客运枢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3页 |
3.1 枢纽能力及设备能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27-34页 |
3.1.1 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3.1.2 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1.3 检修能力查定方法 | 第31-34页 |
3.2 枢纽内列车到发不均衡性及其影响分析 | 第34-38页 |
3.2.1 不均衡性产生原因 | 第34页 |
3.2.2 列车时间上到发不均衡性 | 第34-36页 |
3.2.3 列车空间上到发不均衡性 | 第36-37页 |
3.2.4 枢纽内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合开行 | 第37-38页 |
3.3 列车到发不均衡性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3.3.1 对客运站子系统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2 对线路子系统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对检修子系统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客运站分工方案的枢纽设备能力协调量化分析 | 第43-61页 |
4.1 枢纽内客运站运输任务分工模型 | 第43-53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3页 |
4.1.2 模型前提假设 | 第43-44页 |
4.1.3 分工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4.1.4 分工模型的求解 | 第50-53页 |
4.2 考虑线路通过能力枢纽内列车运行径路调整模型 | 第53-56页 |
4.2.1 径路调整模型意义 | 第53-55页 |
4.2.2 径路调整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2.3 径路调整模型的求解 | 第56页 |
4.3 枢纽内设备能力协调状态量化计算 | 第56-60页 |
4.3.1 线、站系统协调度 | 第57-59页 |
4.3.2 枢纽衔接方向正线能力利用率 | 第59页 |
4.3.3 检修设备作业能力匹配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案例分析 | 第61-91页 |
5.1 武汉客运枢纽基本情况概述 | 第61-67页 |
5.1.1 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概况 | 第61-62页 |
5.1.2 武汉枢纽线路系统概况 | 第62-64页 |
5.1.3 武汉客运枢纽内客运站概况 | 第64-66页 |
5.1.4 武汉枢纽内检修设备概况 | 第66-67页 |
5.2 模型求解确定枢纽内客车开行方案 | 第67-86页 |
5.2.1 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第67-79页 |
5.2.2 模型求解 | 第79-86页 |
5.3 武汉枢纽能力协调及建议 | 第86-90页 |
5.3.1 枢纽内主要客运站分工建议 | 第86-88页 |
5.3.2 枢纽内设备协调度计算值 | 第88-90页 |
5.3.3 武汉铁路枢纽能力协调相应建议 | 第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
附录1 | 第98-105页 |
附录2 | 第105-107页 |
附录3 | 第107-109页 |
附录4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