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微山县为例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方法 | 第16-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土地和耕地 | 第16页 |
2.1.2 土地评价 | 第16页 |
2.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6-17页 |
2.1.4 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 第17-18页 |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技术 | 第18-22页 |
2.2.1 评价因素选取的方法 | 第18-19页 |
2.2.2 权重值确定的方法 | 第19页 |
2.2.3 适宜性等级划分的方法 | 第19-20页 |
2.2.4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 第20-21页 |
2.2.5 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技术 | 第21-22页 |
3 微山县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22-47页 |
3.1 微山县概况 | 第22-25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3.1.2 地理气候 | 第23-24页 |
3.1.3 微山县经济和文化 | 第24-25页 |
3.2 微山县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25-33页 |
3.2.1 准备工作 | 第25-26页 |
3.2.2 数据整理与输入 | 第26-27页 |
3.2.3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27页 |
3.2.4 指定土地利用方式 | 第27-28页 |
3.2.5 评价因子和分级指标的确定 | 第28-31页 |
3.2.6 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 | 第31-32页 |
3.2.7 因子赋分和划分等级 | 第32-33页 |
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3.3.1 单因子评价分析 | 第33-40页 |
3.3.2 综合评价分析 | 第40-43页 |
3.4 微山县土地适宜性区划分析 | 第43-47页 |
4 结论及展望 | 第47-50页 |
4.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8页 |
4.3 不足之处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