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13-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4.2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选线概述及节能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 第19-31页 |
2.1 山区公路走廊带的选择 | 第19-20页 |
2.1.1 山区公路走廊带选择的思路和原则 | 第19-20页 |
2.1.2 山区公路走廊带选择的步骤和方法 | 第20页 |
2.2 山区公路路线选择 | 第20-21页 |
2.2.1 山区公路选线思路 | 第20页 |
2.2.2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 | 第20-21页 |
2.3 山区公路选线方法 | 第21-25页 |
2.3.1 走向位置选择 | 第21-22页 |
2.3.2 越岭哑口位置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3 路线指标的选取 | 第23-25页 |
2.4 山区高等级公路节能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4.1 能源消耗分析 | 第25页 |
2.4.2 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2.5 节能对策 | 第28-29页 |
2.5.1 设计阶段节能措施 | 第28-29页 |
2.5.2 施工阶段的节能措施 | 第29页 |
2.5.3 运营期节能 | 第29页 |
2.6 节能对山区高等级公路选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第31-55页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1-32页 |
3.2 路线方案的经济指标 | 第32-35页 |
3.2.1 国民经济评价 | 第32-33页 |
3.2.2 财务评价 | 第33-35页 |
3.3 社会生态环境评价 | 第35-39页 |
3.3.1 社会评价 | 第35-36页 |
3.3.2 环境评价 | 第36-39页 |
3.4 技术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3.5 节能分析指标 | 第40-43页 |
3.5.1 建设期节能分析 | 第41页 |
3.5.2 运营期节能分析 | 第41-43页 |
3.6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3.7 层次分析法 | 第44-49页 |
3.7.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4-45页 |
3.7.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第45-49页 |
3.8 灰色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 第49-54页 |
3.8.1 灰色理论的概述及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模型 | 第50-52页 |
3.8.2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52-5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55-73页 |
4.1 工程概述 | 第55-65页 |
4.1.1 工程背景 | 第55-57页 |
4.1.2 工程沿线环境 | 第57页 |
4.1.3 沿线经济和社会特征 | 第57-59页 |
4.1.4 沿线地质气候地貌条件 | 第59-60页 |
4.1.5 比较线A线及对应的推荐线K线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4.1.6 线路走向及起讫点 | 第61-62页 |
4.1.7 主要技术标准 | 第62-65页 |
4.2 路线方案综合比选指标体系 | 第65-67页 |
4.3 模型的建立及综合比选结果 | 第67-72页 |
4.3.1 各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 第67-70页 |
4.3.2 路线方案综合比选结果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