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损伤指数评价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评估第11-13页
        1.2.2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5-17页
第二章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研究方法及评价标准第17-34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第17-21页
        2.2.1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17-18页
        2.2.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8-19页
        2.2.3 拟静力试验第19-20页
        2.2.4 拟动力试验第20页
        2.2.5 振动台试验第20-21页
    2.3 滞回性能第21-23页
        2.3.1 骨架曲线第21页
        2.3.2 滞回性能对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1-23页
    2.4 抗震承载力第23-25页
        2.4.1 结构构件承载力的比较方法第24页
        2.4.2 承载力对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4-25页
    2.5 延性第25-27页
        2.5.1 结构构件延性比较方法第25-26页
        2.5.2 延性对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2.6 刚度第27-28页
        2.6.1 刚度的计算比较方法第27-28页
        2.6.2 刚度对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8页
    2.7 耗能能力第28-30页
        2.7.1 耗能的评价方法第28-29页
        2.7.2 耗能能力对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2.8 损伤第30-33页
        2.8.1 损伤的计算方法第30-32页
        2.8.2 损伤对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2.9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构件抗震性能评价标准比较第34-73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试验研究概况第34-36页
        3.2.1 试验构件设计第34-35页
        3.2.2 试验加载装置及制度第35-36页
        3.2.3 试验测量方案设计第36页
    3.3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的抗震性能评估第36-51页
        3.3.1 叠合板滞回性能第36-38页
        3.3.2 叠合板骨架曲线第38-40页
        3.3.3 叠合板的面内承载力第40-41页
        3.3.4 叠合板的面内变形能力第41-43页
        3.3.5 叠合板的刚度退化第43-44页
        3.3.6 叠合板的耗能能力第44-46页
        3.3.7 叠合板的损伤指数第46-49页
        3.3.8 损伤指数的变化规律第49-51页
    3.4 各类抗侧力构件抗震性能评估第51-71页
        3.4.1 普通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第51-56页
        3.4.2 叠合板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第56-62页
        3.4.3 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第62-64页
        3.4.4 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评估第64-68页
        3.4.5 框架柱抗震性能评估第68-71页
    3.5 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基于损伤的恢复力模型第73-87页
    4.1 引言第73页
    4.2 恢复力模型简介第73-75页
    4.3 骨架曲线的确定第75-79页
        4.3.1 各特征点处参数的确定第75-78页
        4.3.2 骨架曲线对比第78-79页
    4.4 恢复力模型建立第79-86页
        4.4.1 卸载刚度第79-80页
        4.4.2 滞回规则第80-82页
        4.4.3 捏缩段刚度与损伤的关系第82-84页
        4.4.4 再加载刚度与损伤的关系第84-86页
    4.8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基于框架柱损伤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建议第87-100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基于损伤结构设计的原理第87-93页
        5.2.1 抗震性能参数第87-88页
        5.2.2 设计的方法和原理第88-93页
    5.3 基于损伤结构设计的步骤第93-94页
        5.3.1 结构的计算模型第93页
        5.3.2 结构的设计步骤第93-94页
    5.4 设计实例第94-99页
        5.4.1 基于薄弱层损伤的结构设计第94-97页
        5.4.2 基于各层损伤的结构设计第97-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结论第100页
    6.2 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车库通风及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壁画地仗盐分毛细输送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