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发展 | 第19-29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健康的定义和分类 | 第19-20页 |
2.1.2 健康成长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3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 第22-23页 |
2.2.3 毛泽东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 | 第23页 |
2.2.4 邓小平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 | 第23-24页 |
2.2.5 江泽民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 | 第24页 |
2.2.6 胡锦涛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 | 第24-25页 |
2.2.7 习近平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 | 第25页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历程 | 第25-27页 |
2.3.1 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历程 | 第25-26页 |
2.3.2 改革开放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历程 | 第26-27页 |
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 第27-29页 |
2.4.1 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题中之义 | 第27页 |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状分析 | 第29-48页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9-31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1页 |
3.1.4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第31页 |
3.2 大学生健康成长现状 | 第31-35页 |
3.2.1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 第31-32页 |
3.2.2 大学生的道德健康状况 | 第32-34页 |
3.2.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34-35页 |
3.3 大学生健康成长现状分析 | 第35-46页 |
3.3.1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3.3.2 大学生道德状况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3.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第40-42页 |
3.3.4 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原因的总体分析 | 第42-46页 |
3.4 大学生健康成长现状的调查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路径 | 第48-57页 |
4.1 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 第48-50页 |
4.1.1 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 第48-49页 |
4.1.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 第49页 |
4.1.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 第49-50页 |
4.2 继承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 第50-52页 |
4.2.1 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现状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第50-51页 |
4.2.2 基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第51页 |
4.2.3 基于不同群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第51页 |
4.2.4 学科交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 第51-52页 |
4.3 灵活多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创新 | 第52-54页 |
4.3.1 借鉴协同理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 | 第52页 |
4.3.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 | 第52-53页 |
4.3.3 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 | 第53页 |
4.3.4 构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 第53-54页 |
4.4 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 | 第54-57页 |
4.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 第54-55页 |
4.4.2 高校辅导员队伍作用的不断发挥 | 第55页 |
4.4.3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不断完善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