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2 标识系统概述 | 第17-31页 |
2.1 标识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标识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19页 |
2.3 标识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解析 | 第19-26页 |
2.3.1 感官因素 | 第19-20页 |
2.3.2 尺度比例关系 | 第20-21页 |
2.3.3 造型 | 第21-22页 |
2.3.4 色彩 | 第22页 |
2.3.5 图形符号与文字 | 第22-23页 |
2.3.6 材料 | 第23页 |
2.3.7 灯光照明 | 第23-24页 |
2.3.8 标识系统在公共环境中的布局 | 第24-26页 |
2.4 标识系统的类型 | 第26-28页 |
2.4.1 按功能导向分类 | 第26页 |
2.4.2 按照视觉形态分类 | 第26-28页 |
2.5 国内外标识系统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2.5.1 国外标识系统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2.5.2 国内标识系统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3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标识系统设计 | 第31-35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31页 |
3.1.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 第31页 |
3.1.2 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 | 第31页 |
3.2 建立系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标识牌的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3.2.1 社会价值 | 第32页 |
3.2.2 经济价值 | 第32页 |
3.2.3 文化价值 | 第32页 |
3.2.4 美学价值 | 第32页 |
3.3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标识案例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3.3.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案例分析 | 第34-35页 |
4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标识牌系统现状分析 | 第35-44页 |
4.1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概况 | 第35-41页 |
4.1.1 泰山的历史文化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概况 | 第36-38页 |
4.1.3 泰安人文景观特色 | 第38-41页 |
4.2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标识系统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4.2.1 导引标识的设置不规范,表现缺乏统一性 | 第41页 |
4.2.2 宣传说明标识的不完整性 | 第41-42页 |
4.2.3 标识设计缺少艺术性,无法体现地域特色 | 第42-43页 |
4.2.4 缺少标识设计的日常维护以及对高龄人士的考虑 | 第43页 |
4.3 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 第43-44页 |
5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 | 第44-61页 |
5.1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标识系统的设计理念 | 第44-45页 |
5.2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标识系统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5.2.1 符合整体环境建设的要求 | 第45-46页 |
5.2.2 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 第46页 |
5.2.3 城市的“精、气、神”与艺术性的结合 | 第46页 |
5.2.4 加强标识的可认知性,提高人性化设计需要 | 第46-47页 |
5.3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标识系统的功能 | 第47-48页 |
5.3.1 传递信息的功能 | 第47页 |
5.3.2 服务功能 | 第47页 |
5.3.3 城市形象的提升 | 第47-48页 |
5.4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标识的设计元素 | 第48-52页 |
5.4.1 文字 | 第48-49页 |
5.4.2 形态的设计 | 第49-50页 |
5.4.3 图形符号的运用 | 第50-52页 |
5.4.4 色彩的选择 | 第52页 |
5.5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线标识牌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52-61页 |
5.5.1 方位标识牌 | 第52-54页 |
5.5.2 名称标识 | 第54-56页 |
5.4.3 引导标识 | 第56-58页 |
5.5.4 警示标识 | 第58-60页 |
5.5.5 城市形象宣传标识 | 第60-61页 |
6 结语 | 第61-64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第61-6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2页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