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OELD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理论 | 第14-25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有机材料的电子跃迁过程 | 第14-15页 |
2.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5-19页 |
2.3.1 阳极材料 | 第15-16页 |
2.3.2 阴极材料 | 第16页 |
2.3.3 载流子传输材料 | 第16-17页 |
2.3.4 发光材料 | 第17-19页 |
2.4 OELD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2.5 OELD的电流模型 | 第19-21页 |
2.5.1 注入限制电流 | 第20-21页 |
2.5.2 空间限制电荷电流 | 第21页 |
2.6 OELD器件结构 | 第21-22页 |
2.7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表征方法 | 第22-25页 |
第三章 P型掺杂剂F_4-TCNQ掺杂对红光器件性能的改善 | 第25-35页 |
3.1 概述 | 第25页 |
3.2 实验 | 第25-28页 |
3.3 器件测试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3.4 单一载流子器件的研究 | 第30-32页 |
3.5 能量转移机制研究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功能薄膜表面AFM和XPS研究 | 第35-48页 |
4.1 概述 | 第35-36页 |
4.2 实验 | 第36-37页 |
4.3 表面AFM研究 | 第37-40页 |
4.4 ITO/Rubrene的XPS分析 | 第40-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Rubrene和DCJTB掺杂红光器件的性能研究 | 第48-64页 |
5.1 概述 | 第48页 |
5.2 实验 | 第48-50页 |
5.3 吸收光谱与光致发光光谱 | 第50-51页 |
5.4 不同发光层的器件性能研究 | 第51-58页 |
5.5 阻挡层BCP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5.6 Alq3厚度不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失效研究 | 第64-72页 |
6.1 概述 | 第64-65页 |
6.2 器件Ⅰ-Ⅴ特性的退化 | 第65-66页 |
6.3 阴极表面分析 | 第66-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