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凝乳酶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2 凝乳酶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研究 | 第13-16页 |
1.2.3 酶的纯化与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4 凝乳酶工艺条件优化现状 | 第18-19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微小毛霉凝乳酶基因的定点突变及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21-4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 | 第21-24页 |
2.2.1 菌种、主要培养基 | 第21-23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3 方法 | 第24-30页 |
2.3.1 PCR 介导的一步法定点突变技术原理 | 第24页 |
2.3.2 凝乳酶基因定点突变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3.3 凝乳酶基因定点突变 PCR 反应 | 第24-26页 |
2.3.4 突变结果验证 | 第26-27页 |
2.3.5 凝乳酶基因表达 | 第27-29页 |
2.3.6 重组子的筛选 | 第29-30页 |
2.3.7 菌种保藏 | 第3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2.4.1 定点突变引物设计结果 | 第30页 |
2.4.2 定点突变 PCR 反应结果 | 第30-33页 |
2.4.3 凝乳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 第33-34页 |
2.4.4 酵母转化子筛选 | 第34-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凝乳酶的纯化制取及酶学性质的对比研究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 | 第41-43页 |
3.2.1 菌种、主要培养基 | 第41-42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42-43页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3.3 方法 | 第43-46页 |
3.3.1 酶活力及蛋白水解活力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3.2 凝乳酶制备和提纯过程 | 第43-44页 |
3.3.3 乙醇醇沉法沉淀凝乳酶 | 第44页 |
3.3.4 SephadexG-75 分子筛层析纯化凝乳酶 | 第44页 |
3.3.5 DEAE-52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凝乳酶 | 第44-45页 |
3.3.6 SDS-PAGE 凝胶电泳 | 第45页 |
3.3.7 突变前后部分酶学性质的对比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3.4.1 最适乙醇体积的确定 | 第46页 |
3.4.2 SephadexG-75 葡聚糖分子筛层析 | 第46-47页 |
3.4.3 DEAE-52 离子交换层析 | 第47页 |
3.4.4 纯化效果分析 | 第47-49页 |
3.4.5 纯凝乳酶样品蛋白水解活性和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9页 |
3.4.6 突变前后部分凝乳酶性质的对比 | 第49-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突变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 | 第55-57页 |
4.2.1 菌种、主要培养基 | 第55-56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56页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4.3 方法 | 第57-59页 |
4.3.1 凝乳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57页 |
4.3.2 菌种保藏 | 第57页 |
4.3.3 重组毕赤酵母的培养和凝乳酶的分泌表达步骤 | 第57页 |
4.3.4 重组毕赤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7-58页 |
4.3.5 重组毕赤酵母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58-5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4.4.1 重组毕赤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9页 |
4.4.2 重组毕赤酵母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59-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