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重型自卸车平顺性仿真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汽车平顺性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钢板弹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ADAMS 建模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1.4.1 初始条件分析 | 第11-13页 |
1.4.2 运动学和静力学分析 | 第13-14页 |
1.4.3 动力学分析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钢板弹簧模型的建立及前悬架优化 | 第16-35页 |
2.1 前钢板弹簧模型的建立 | 第16-22页 |
2.1.1 钢板弹簧橡胶衬套力学特性 | 第16-19页 |
2.1.2 钢板弹簧接触力学特性 | 第19-22页 |
2.2 钢板弹簧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3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2.3.1 钢板弹簧子系统的建立 | 第24页 |
2.3.2 车桥子系统的建立 | 第24-26页 |
2.3.3 转向子系统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4 前悬架模型的装配 | 第27-28页 |
2.4 前悬架的仿真与优化 | 第28-34页 |
2.4.1 设计变量及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29-30页 |
2.4.2 灵敏度分析及仿真优化 | 第30-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35-49页 |
3.1 动力总成振源分析 | 第35-36页 |
3.1.1 动力总成的振源 | 第35页 |
3.1.2 发动机激振频率范围 | 第35-36页 |
3.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36-39页 |
3.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固有频率分析 | 第39页 |
3.3.2 振动传递率分析 | 第39-40页 |
3.3.3 振动解耦 | 第40-41页 |
3.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1 ADAMS 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4.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研究 | 第42-45页 |
3.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优化 | 第45-48页 |
3.5.1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45页 |
3.5.2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45页 |
3.5.3 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3.5.4 仿真计算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6页 |
4.1 ADAMS/Car 的模型结构和建模步骤 | 第49-51页 |
4.1.1 模型结构 | 第49页 |
4.1.2 建模步骤 | 第49-51页 |
4.2 整车参数的获取 | 第51-52页 |
4.3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4.3.1 动力总成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4.3.2 后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3.3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4 驾驶室及悬挂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5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整车平顺性仿真验证分析 | 第56-72页 |
5.1 车辆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 第56-59页 |
5.1.1 ISO2631 | 第56-58页 |
5.1.2 本文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8-59页 |
5.2 随机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5.2.1 随机路面不平度的表达 | 第59-61页 |
5.2.2 随机路面谱生成软件编制 | 第61-62页 |
5.3 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62-65页 |
5.4 平顺性脉冲输入仿真 | 第65-67页 |
5.5 基于正交试验的平顺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1页 |
5.5.1 正交试验原理 | 第67-68页 |
5.5.2 正交表的确定 | 第68-69页 |
5.5.3 仿真试验结果 | 第69页 |
5.5.4 极差分析 | 第69-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