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城市化发展 | 第11-14页 |
1.1.2 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 | 第14页 |
1.1.3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 第14-16页 |
1.1.4 城市化的生态过程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1.3.2 绿色空间体系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1.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1.4.2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 第24-25页 |
1.4.3 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理论 | 第25-26页 |
1.4.4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 第26页 |
1.4.5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 第26-27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2 西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 第33-39页 |
2.1 西北地区的范围界定 | 第33页 |
2.2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 第33-35页 |
2.2.1 气候 | 第33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2.2.3 土壤 | 第34页 |
2.2.4 植被 | 第34页 |
2.2.5 水文 | 第34-35页 |
2.3 西北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 第35-36页 |
2.4 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 | 第36-37页 |
2.5 西北地区的的经济水平 | 第37-38页 |
2.6 西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 第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绿色空间建设 | 第39-49页 |
3.1 城市化发展中的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趋势 | 第39-41页 |
3.2 城市化发展中影响西北地区自然景观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41-42页 |
3.3 西北地区绿色空间建设的意义 | 第42-43页 |
3.4 西北地区绿色空间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第43-44页 |
3.5 西北地区绿色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3.6 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绿色空间的建设实践经验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海东新城城市化发展中绿色空间建设的生态意义 | 第49-115页 |
4.1 湟水流域的自然生态背景 | 第49-79页 |
4.1.1 湟水流域的自然景观认知 | 第49-66页 |
4.1.2 湟水流域的人文景观认知 | 第66-69页 |
4.1.3 湟水流域城市化发展状况 | 第69-73页 |
4.1.4 湟水流域城市化发展中的脆弱生态环境形成机制 | 第73-77页 |
4.1.5 湟水流域城市化发展中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 第77-78页 |
4.1.6 湟水流域城市化发展中生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 第78-79页 |
4.2 海东新城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 第79-91页 |
4.2.1 海东新城历史沿革 | 第79-81页 |
4.2.2 撤地设市的发展契机 | 第81-82页 |
4.2.3 海东新城的自然环境概况 | 第82-86页 |
4.2.4 海东新城的城市化发展 | 第86-91页 |
4.3 海东新城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91-105页 |
4.3.1 海东新城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生态问题 | 第91-98页 |
4.3.2 海东新城生态环境变化的动因 | 第98-105页 |
4.4 海东新城的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 | 第105-109页 |
4.4.1 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势 | 第105-106页 |
4.4.2 气候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势 | 第106-109页 |
4.5 海东新城城市化发展中绿色空间的生态效应 | 第109-113页 |
4.5.1 生态过程恢复 | 第109-110页 |
4.5.2 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 | 第110-111页 |
4.5.3 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 | 第111页 |
4.5.4 雨水收集及渗透 | 第111-112页 |
4.5.5 调节小气候 | 第112-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基于生态恢复的海东新城绿色空间体系构建模式研究 | 第115-131页 |
5.1 中心城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现状 | 第115-119页 |
5.1.1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现状评述 | 第115页 |
5.1.2 乐都区绿色空间现状 | 第115-118页 |
5.1.3 平安县绿色空间现状 | 第118-119页 |
5.2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119-126页 |
5.2.1 新城自然山水格局 | 第119-121页 |
5.2.2 川道型城市空间形态 | 第121-123页 |
5.2.3 枝状串珠型居住聚落形态 | 第123页 |
5.2.4 海东市未来空间发展特点 | 第123-125页 |
5.2.5 城市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 第125-126页 |
5.3 基于生态恢复的绿色空间体系构建模式 | 第126-130页 |
5.3.1 基于生态恢复的绿色空间体系建立 | 第126-127页 |
5.3.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127-128页 |
5.3.3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 第128-129页 |
5.3.4 绿地单元生境营造 | 第129-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海东新城城市化发展中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131-161页 |
6.1 海东新城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131-134页 |
6.1.1 自然支撑系统 | 第131-133页 |
6.1.2 人居支持系统 | 第133页 |
6.1.3 人居建设系统 | 第133-134页 |
6.1.4 市域范围生态安全总体布局 | 第134页 |
6.2 海东新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结构 | 第134-143页 |
6.2.1 中心城区生态功能分区 | 第134-137页 |
6.2.2 绿色空间廊道 | 第137-138页 |
6.2.3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节点 | 第138-141页 |
6.2.4 乡土生境营造 | 第141-143页 |
6.3 海东新城典型绿地单元生境营造 | 第143-159页 |
6.3.1 三河六岸片区现状认知 | 第143-145页 |
6.3.2 规划定位及构思 | 第145-146页 |
6.3.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146-147页 |
6.3.4 人工调控水系统建设 | 第147-150页 |
6.3.5 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 第150-152页 |
6.3.6 绿化分区及植物配置 | 第152-156页 |
6.3.7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 第156-1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7 结论 | 第161-163页 |
7.1 本文研究的结论 | 第161页 |
7.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7.3 本文研究的展望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9页 |
图表目录 | 第169-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