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1.1.1 对消费空间品质的现实需求 | 第10-11页 |
1.1.2 基于室内公共空间的城市空间营建的理论需求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价值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特色价值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室内商业步行街发展概述及问题研究 | 第20-28页 |
2.1 室内商业步行街发展概述 | 第20-22页 |
2.1.1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发展 | 第20-22页 |
2.2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特征表现 | 第22-23页 |
2.2.1 功能的多样性 | 第22页 |
2.2.2 室内空间的延伸性 | 第22-23页 |
2.2.3 商业效果的扩大性 | 第23页 |
2.3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特色的价值体现 | 第23-28页 |
2.3.1 强化认知力的作用 | 第23-24页 |
2.3.2 追求文脉战略价值的作用 | 第24页 |
2.3.3 深化公共关系的作用 | 第24-25页 |
2.3.4 城市活力注入的价值 | 第25-28页 |
3 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认知分析 | 第28-48页 |
3.1 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28-38页 |
3.1.1 功能要素 | 第28-31页 |
3.1.2 交通要素 | 第31-33页 |
3.1.3 形态要素 | 第33-35页 |
3.1.4 主题要素 | 第35-38页 |
3.2 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尺度分析 | 第38-39页 |
3.2.1 水平方向尺度 | 第38-39页 |
3.2.2 垂直方向尺度 | 第39页 |
3.3 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动线分析 | 第39-44页 |
3.3.1 水平动线 | 第41-43页 |
3.3.2 垂直动线 | 第43-44页 |
3.4 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分析 | 第44-48页 |
3.4.1 景观环境设计 | 第44-45页 |
3.4.2 视觉色彩环境 | 第45-46页 |
3.4.3 光环境 | 第46-48页 |
4 西安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空间特色调研及分析 | 第48-86页 |
4.1 李家村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调研 | 第49-64页 |
4.1.1 基地分析 | 第49-51页 |
4.1.2 业态组成 | 第51-54页 |
4.1.3 动线设计 | 第54-58页 |
4.1.4 空间尺度 | 第58-60页 |
4.1.5 空间环境 | 第60-64页 |
4.2 民乐园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调研 | 第64-70页 |
4.2.1 基地分析 | 第64-65页 |
4.2.2 业态组成 | 第65-66页 |
4.2.3 动线设计 | 第66-68页 |
4.2.4 空间尺度 | 第68-69页 |
4.2.5 空间环境 | 第69-70页 |
4.3 大明宫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调研 | 第70-86页 |
4.3.1 基地分析 | 第70-71页 |
4.3.2 业态组成 | 第71-76页 |
4.3.3 动线设计 | 第76-81页 |
4.3.4 空间尺度 | 第81-82页 |
4.3.5 空间环境 | 第82-86页 |
5 西安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特色设计总结 | 第86-94页 |
5.1 西安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特色 | 第86-90页 |
5.1.1 业态层次性 | 第86-87页 |
5.1.2 动线连续性 | 第87-88页 |
5.1.3 空间完整性 | 第88-89页 |
5.1.4 荷载均衡性 | 第89-90页 |
5.2 西安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模式 | 第90-92页 |
5.2.1 业态异质化空间模式 | 第90-91页 |
5.2.2 视线流动性空间模式 | 第91-92页 |
5.3 西安万达广场室内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的不足之处 | 第92-94页 |
6 未来室内步行街空间特色发展探究 | 第94-102页 |
6.1 生态绿色节能空间 | 第94-95页 |
6.2 多元功能组合空间 | 第95-97页 |
6.3 多重主题主导空间 | 第97-99页 |
6.4 室内外空间渗透化 | 第99-102页 |
6.4.1 功能混合原则 | 第99-100页 |
6.4.2 边界开放性原则 | 第100页 |
6.4.3 景观参与性原则 | 第100页 |
6.4.4 空间连续性原则 | 第100-102页 |
7 结论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图录 | 第108-112页 |
表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