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立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4页
    1.1 选题背景第7-8页
        1.1.1 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件日益增多第7页
        1.1.2 劳动法律的规定存在局限性第7-8页
    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9-12页
        1.3.1 国内文献综述第9-10页
        1.3.2 国外文献综述第10-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页
    1.5 创新点及不足第12-14页
        1.5.1 创新点第12-13页
        1.5.2 不足之处第13-14页
第2章 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法学理论分析第14-18页
    2.1 从属说第14-16页
        2.1.1 人格从属说第14-15页
        2.1.2 经济从属说第15页
        2.1.3 组织从属说第15-16页
        2.1.4 人格从属性与经济从属性的复合说第16页
    2.2 控制说第16-18页
        2.2.1 控制标准说第16-17页
        2.2.2 组织标准说第17页
        2.2.3 经济现实标准第17-18页
第3章 我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立法存在的问题第18-28页
    3.1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的缺失第18-19页
    3.2 劳动关系的外延不清第19-21页
        3.2.1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主要区别第19-20页
        3.2.2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主要区别第20-21页
    3.3 劳动关系主体的界定模糊第21-22页
    3.4 非标准劳动关系加大了劳动关系认定难度第22-24页
        3.4.1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特性第22-23页
        3.4.2 非标准劳动关系广泛存在对劳动关系认定的挑战第23-24页
    3.5 特殊情形下劳动关系的认定第24-28页
        3.5.1 在校实习生劳动关系的认定第24-25页
        3.5.2 退休返聘人员劳动关系的认定第25-26页
        3.5.3 家政服务人员劳动关系的认定第26-27页
        3.5.4 网约车司机的劳动关系认定第27-28页
第4章 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立法经验第28-34页
    4.1 对劳动者(雇员)进行分类保护第28-30页
        4.1.1 分类保护的重要性第28页
        4.1.2 分类保护的立法重构第28-30页
    4.2 转变劳动关系主体的称谓第30-31页
        4.2.1 用人单位改成雇主第30页
        4.2.2 劳动者改为雇员第30-31页
    4.3 采用多元化的认定标准第31-34页
        4.3.1 准确认定劳动的从属性第31-32页
        4.3.2 准确认定劳动的有偿性第32页
        4.3.3 考量其他相关因素第32-34页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立法建议第34-38页
    5.1 定义劳动关系的概念第34页
    5.2 明确劳动关系主体的适格第34-36页
        5.2.1 界定劳动者的内涵第34-35页
        5.2.2 扩大用人单位的范围第35-36页
    5.3 完善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相关立法第36-38页
第6章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赛西雅拉图教授学术功绩初探--以蒙古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为例
下一篇:政府人才政策落实效果研究--以A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