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破产重整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9页 |
2.1 破产重整的内涵和程序 | 第20-22页 |
2.1.1 破产重整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破产重整的程序 | 第21-22页 |
2.2 破产重整的模式 | 第22-23页 |
2.2.1 借壳上市模式 | 第23页 |
2.2.2 营业保留模式 | 第23页 |
2.3 破产重整价值 | 第23-25页 |
2.3.1 重整定量价值 | 第24页 |
2.3.2 重整定性价值 | 第24-25页 |
2.4 破产重整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4.1 营运价值论 | 第25-26页 |
2.4.2 利益与共论 | 第26-27页 |
2.4.3 社会利益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民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总体概况及特征 | 第29-34页 |
3.1 民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总体概况 | 第29-31页 |
3.1.1 选择借壳上市模式公司破产重整的情况 | 第29-30页 |
3.1.2 选择营业保留模式公司破产重整的情况 | 第30-31页 |
3.2 民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特征 | 第31-34页 |
第4章 破产重整案例介绍 | 第34-42页 |
4.1 案例选择的依据 | 第34页 |
4.2 *ST超日被借壳上市案例 | 第34-38页 |
4.2.1 *ST超日公司概况 | 第34-35页 |
4.2.2 *ST超日破产重整的原因 | 第35页 |
4.2.3 破产重整过程 | 第35-36页 |
4.2.4 破产重整方案 | 第36-38页 |
4.3 *ST霞客营业保留案例 | 第38-42页 |
4.3.1 *ST霞客公司概况 | 第38页 |
4.3.2 *ST霞客破产重整的原因 | 第38-39页 |
4.3.3 破产重整过程 | 第39-40页 |
4.3.4 破产重整方案 | 第40-42页 |
第5章 *ST超日和*ST霞客破产重整比较分析 | 第42-63页 |
5.1 *ST超日和*ST霞客的破产重整价值分析 | 第42-47页 |
5.1.1 定量价值分析 | 第42-45页 |
5.1.2 定性价值分析 | 第45-47页 |
5.2 重整模式选择的依据及重整路径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5.2.1 *ST超日和*ST霞客重整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47-48页 |
5.2.2 *ST超日和*ST霞客重整路径比较分析 | 第48-50页 |
5.3 *ST超日和*ST霞客破产重整的绩效比较分析 | 第50-60页 |
5.3.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第50-55页 |
5.3.2 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第55-60页 |
5.4 *ST超日和*ST霞客破产重整收益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60-63页 |
5.4.1 债务人的经济效应 | 第60页 |
5.4.2 债权人的经济效应 | 第60-61页 |
5.4.3 股东的经济效应 | 第61页 |
5.4.4 重整方的经济效应 | 第61-63页 |
第6章 案例启示及借鉴 | 第63-66页 |
6.1 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优的破产重整模式 | 第63-64页 |
6.2 合理选择重整投资方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 第64-65页 |
6.3 兼顾各利益相关方利益选择适当的破产重整模式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