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具肘节位移放大机制的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结构减震控制理论第12-14页
        1.3.1 结构减震控制原理第13页
        1.3.2 结构振动控制分类第13-14页
    1.4 结构耗能减震理论第14-16页
        1.4.1 结构耗能减震原理第15页
        1.4.2 耗能减震装置分类第15-16页
    1.5 黏滞阻尼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5.1 黏滞阻尼器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5.2 黏滞阻尼器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6 黏滞阻尼器的国内外工程应用第22-25页
        1.6.1 黏滞阻尼器的国内工程应用第22-23页
        1.6.2 黏滞阻尼器的国外工程应用第23-25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8 主要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黏滞阻尼器类型与力学模型第27-48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黏滞阻尼器类型第27-29页
    2.3 黏滞流体介质第29-30页
    2.4 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影响因素第30-31页
        2.4.1 黏滞介质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第30页
        2.4.2 温度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第30页
        2.4.3 其他阻尼器性能影响因素第30-31页
        2.4.4 黏滞阻尼器质量要求第31页
    2.5 黏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第31-36页
        2.5.1 线性模型第31-32页
        2.5.2 Kelvin模型第32-33页
        2.5.3 Maxwell模型第33-34页
        2.5.4 Wiechert模型第34-35页
        2.5.5 分数导数模型第35-36页
    2.6 具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的安装方式第36-39页
        2.6.1 位移放大原理第36-37页
        2.6.2 连杆机构第37-38页
        2.6.3 杠杆机构第38页
        2.6.4 齿轮位移放大机构第38-39页
        2.6.5 加强层阻尼系统第39页
    2.7 肘节式支撑位移放大系统第39-45页
        2.7.1 传统肘节式支撑系统的位移放大机理第40-42页
        2.7.2 新型肘节式支撑系统的位移放大机理第42-43页
        2.7.3 新型肘节式支撑系统受力分析第43-44页
        2.7.4 新型肘节式支撑系统的几何约束及设计过程第44-45页
    2.8 具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耗能分析第45-47页
        2.8.1 具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的耗能能力第45-46页
        2.8.2 黏滞阻尼器参数对结构的减震效果影响第46-47页
    2.9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具肘节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设计与分析第48-76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要点第48-52页
        3.2.1 黏滞阻尼器的布置第49页
        3.2.2 黏滞阻尼器的连接第49页
        3.2.3 消能减震结构有效阻尼比第49-50页
        3.2.4 黏滞阻尼器附加阻尼比第50-52页
    3.3 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第52-62页
        3.3.1 振型分解法第52-59页
        3.3.2 时程分析法第59-61页
        3.3.3 能量分析法第61-62页
    3.4 结构分析软件介绍第62-63页
    3.5 具肘节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研究第63-75页
        3.5.1 算例一结构分析模型第63-65页
        3.5.2 地震波选取第65页
        3.5.3 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及减震效果对比第65-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4章 具肘节位移放大机制黏滞阻尼器的RC框架结构减震分析第76-93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算例二结构分析模型第76-92页
        4.2.1 工程概况第76-78页
        4.2.2 地震波选取第78页
        4.2.3 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及减震效果对比第78-89页
        4.2.4 不同阻尼器参数的减震效果对比第89-92页
    4.3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新型肘节组合式支撑阻尼器系统减震性能探讨第93-103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新型肘节组合式支撑系统理论及优化布置方法第93-95页
        5.2.1 新型肘节组合式支撑系统位移放大系数推导第93-94页
        5.2.2 阻尼器优化布置方法第94-95页
    5.3 结构验证分析模型第95-102页
        5.3.1 阻尼器优化布置方法及过程第95-97页
        5.3.2 不同阻尼器布置方案结构的减震效果对比第97-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总结第103页
    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3-11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4-115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获得的奖励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扩孔问题的理论解析及其在劈裂注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震损后钢管混凝土构件耐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