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 | 第16-24页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4.3 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 2.1 旅游体验 | 第24-28页 |
| 2.1.1 体验的内涵 | 第24-25页 |
| 2.1.2 旅游体验的内涵 | 第25页 |
| 2.1.3 旅游体验的特征 | 第25-27页 |
| 2.1.4 旅游体验的类型 | 第27-28页 |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8-30页 |
|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第28-29页 |
|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29页 |
|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第29-30页 |
| 2.3 相关理论 | 第30-33页 |
| 2.3.1 旅游期望理论 | 第30页 |
| 2.3.2 旅游满意度理论 | 第30-33页 |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测评体系建立 | 第33-42页 |
| 3.1 旅游体验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分析 | 第33-38页 |
| 3.1.1 国内旅游体验质量研究概述 | 第33-35页 |
|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指标因素选取 | 第35-38页 |
|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测评指标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3.2.1 游客个人内在因素 | 第38-39页 |
|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素 | 第39-40页 |
| 3.2.3 服务水平因素 | 第40页 |
| 3.2.4 基础设施条件因素 | 第40-41页 |
|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测评体系建立 | 第41-42页 |
| 4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实证研究 | 第42-65页 |
| 4.1 景德镇概况 | 第42页 |
| 4.2 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 | 第42-50页 |
| 4.2.1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构成 | 第43-48页 |
| 4.2.2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48-50页 |
| 4.3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50-65页 |
| 4.3.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取样 | 第50-51页 |
| 4.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51-61页 |
| 4.3.3 重要性—绩效(IPA)分析 | 第61-65页 |
| 5 研究对策与展望 | 第65-69页 |
| 5.1 研究对策 | 第65-67页 |
| 5.1.1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E”功能 | 第65页 |
| 5.1.2 进一步优化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 | 第65-66页 |
| 5.1.3 做好无形文化遗产的产品创新 | 第66页 |
| 5.1.4 塑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 第66-67页 |
| 5.2 结语 | 第67-69页 |
| 5.2.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 5.2.2 研究创新 | 第67-68页 |
| 5.2.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 附录二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