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 第14页 |
1.1.2 建筑空间形态探究回归原初 | 第14页 |
1.1.3 多学科理论的实践 | 第14-15页 |
1.2 研究起因与题释 | 第15-21页 |
1.2.1 研究起因——通向失去的道路 | 第15-19页 |
1.2.2 课题释义 | 第19-21页 |
1.3 研究的对象 | 第21-2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1 理论意义——从一幅画展开 | 第22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2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8页 |
1.5.1 地形、地貌和地理 | 第22-23页 |
1.5.2 传统地形学的研究 | 第23-24页 |
1.5.3 当代地形学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4 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 | 第25-26页 |
1.5.5 共生 | 第26页 |
1.5.6 重构 | 第26页 |
1.5.7 大地艺术 | 第26-28页 |
1.6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8-35页 |
1.6.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1.6.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1.6.3 文献梳理 | 第34页 |
1.6.4 国内外现状研究的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1.7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7.1 文献研究法 | 第35页 |
1.7.2 案例分析法 | 第35页 |
1.7.3 对比归纳法 | 第35-36页 |
1.7.4 演绎法 | 第36页 |
1.7.5 实地调查与访谈法 | 第36-37页 |
1.8 论文研究框架 | 第37-38页 |
1.9 预期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建筑与地形的“共构”形态研究 | 第40-58页 |
2.1 “共构”形态的发展 | 第40-44页 |
2.1.1 原始形态 | 第40-41页 |
2.1.2 传统形态 | 第41-42页 |
2.1.3 发展形态 | 第42-43页 |
2.1.4 “共构”形态演进归纳 | 第43-44页 |
2.2 “共构”形态的初探 | 第44-53页 |
2.2.1 “土地之下”——消隐型 | 第44-46页 |
2.2.2 “土地之中”——拟态型 | 第46-48页 |
2.2.3 “土地之上”——相似型 | 第48-50页 |
2.2.4 “在土地上方”——漂浮型 | 第50-52页 |
2.2.5 “共构”形态归纳 | 第52-53页 |
2.3 建筑与地形“共构”优势及问题 | 第53-57页 |
2.3.1 共同优势 | 第53-54页 |
2.3.2 共性问题 | 第54-57页 |
2.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国内当代本土建筑·地形“共构”策略反思 | 第58-82页 |
3.1 建筑与地形环境融合的态度 | 第58-59页 |
3.1.1 “模仿” | 第58页 |
3.1.2 “诠释” | 第58-59页 |
3.2 两种态度的“共构”策略 | 第59-73页 |
3.2.1 “地形·型构” | 第59-64页 |
3.2.2 “再造地景” | 第64-67页 |
3.2.3 “藏、空、导、变’ | 第67-70页 |
3.2.4 “场地秩序同构控制” | 第70-73页 |
3.3 “共构”策略下的地形学特征反思 | 第73-81页 |
3.3.1 异质镶嵌 | 第74-75页 |
3.3.2 隐藏与揭示 | 第75-78页 |
3.3.3 进入情境 | 第78-81页 |
3.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地形学导向下“共构”策略探究 | 第82-122页 |
4.1 建立场域网格 | 第83-92页 |
4.1.1 "Mapping of" | 第84-88页 |
4.1.2 地形学“基地模式”的操作 | 第88-92页 |
4.2 寻找提取物 | 第92-106页 |
4.2.1 Mapping with/in | 第92-93页 |
4.2.2 地形的实体属性提取 | 第93-95页 |
4.2.3 地形学“基地模式”的操作 | 第95-100页 |
4.2.4 在场材料的记忆提取 | 第100-101页 |
4.2.5 植被分布的记忆提取 | 第101-102页 |
4.2.6 自然因子的记忆提取 | 第102-104页 |
4.2.7 地形微气候的记忆提取 | 第104-105页 |
4.2.8 地形的文化记忆提取 | 第105-106页 |
4.3 提取活动记忆 | 第106-116页 |
4.3.1 心智地图的启示 | 第107-108页 |
4.3.2 活动路径空间组织 | 第108-111页 |
4.3.3 地形学“行为模式”的操作 | 第111-116页 |
4.4 绘制重写本 | 第116-120页 |
4.4.1 "Mapping for" | 第117页 |
4.4.2 地形学“文本模式”的操作 | 第117-120页 |
4.5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地形学导向下的“共构”延展 | 第122-164页 |
5.1 地形学导向下的两大属性 | 第122-123页 |
5.1.1 物理属性 | 第122页 |
5.1.2 行为属性 | 第122-123页 |
5.2 两大属性下的创作立场 | 第123-126页 |
5.2.1 “本土设计”态度反思 | 第123-125页 |
5.2.2 融入活动记忆 | 第125页 |
5.2.3 地形学导向的积极性 | 第125-126页 |
5.3 地形学渗透的“共构”模式 | 第126-157页 |
5.3.1 “消隐无形”的“一元整合” | 第127-136页 |
5.3.2 “暖昧模糊”的“二元谐和” | 第136-142页 |
5.3.3 “活动记忆叠加”的“三元统一 | 第142-157页 |
5.4 宏观地形学的“共构”探索 | 第157-163页 |
5.4.1 水平延展的体量 | 第157-158页 |
5.4.2 灵活镶嵌的组织 | 第158-161页 |
5.4.3 松散适应的组织 | 第161-163页 |
5.5 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64-1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4-175页 |
6.1.1 国内“共构”现象的反思 | 第164-165页 |
6.1.2 地形学场地线索的挖掘 | 第165-167页 |
6.1.3 地形学宏观视野的启示 | 第167-169页 |
6.1.4 地形学导向下共构模式总结 | 第169-173页 |
6.1.5 对国内本土建筑创作的启示 | 第173-174页 |
6.1.6 对乡土建筑创作的展望 | 第174-175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5页 |
6.3 展望与后续研究 | 第175-177页 |
图片索引 | 第177-185页 |
表格索引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5-196页 |
附录B 调研记录工作表 | 第196-202页 |
附录C 自然地形的实体的几何属性结构提取 | 第202-204页 |
附录D 《贵阳天邑森林温泉修建性详细规划》部分设计成果 | 第204-211页 |
附录E 昆明心智地图调查绘制 | 第211-212页 |
附录F “中国首届场地一体化设计高峰论坛”学术报告记录 | 第212-213页 |
附录G “第21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学术报告记录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