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1.托马斯·哈代及其创作 | 第8-9页 |
2.《德伯家的苔丝》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9-14页 |
(1)国外研究述评 | 第9-11页 |
(2)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2)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特征 | 第18-35页 |
1.1 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 第18-23页 |
1.1.1“离经叛道” | 第18-19页 |
1.1.2 执着于忏悔 | 第19-22页 |
1.1.3 富含“圣爱” | 第22-23页 |
1.2 安玑:一个走在成长之路上的知识青年 | 第23-29页 |
1.2.1 牧师世家的“叛逆之子” | 第24-25页 |
1.2.2 错待苔丝的延宕心理 | 第25-28页 |
1.2.3 完成成长蜕变 | 第28-29页 |
1.3 亚雷:一个无精神追求的享乐主义者 | 第29-35页 |
1.3.1 首次遇到苔丝至苔丝离开 | 第30-32页 |
1.3.2 其母去世至重遇苔丝 | 第32-34页 |
1.3.3 再次追求苔丝至被刺身亡 | 第34-35页 |
第二章:《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修辞 | 第35-58页 |
2.1《圣经》形象的互文指涉 | 第35-42页 |
2.1.1 亚当——安玑、夏娃——苔丝、撒旦——亚雷 | 第36-38页 |
2.1.2 苔丝——抹大拿的玛利亚 | 第38-41页 |
2.1.3 安玑——天使 | 第41-42页 |
2.2 重复叙事模式 | 第42-50页 |
2.2.1 空间的重复 | 第43-46页 |
2.2.2 时间的重复 | 第46-48页 |
2.2.3 人物及其行动的重复 | 第48-50页 |
2.3 时空象征 | 第50-58页 |
2.3.1 空间象征 | 第51-55页 |
2.3.2 时间象征 | 第55-58页 |
第三章:《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意义 | 第58-79页 |
3.1 时代巨变中精神困境的“镜像” | 第58-65页 |
3.1.1 巨变中的维多利亚社会概貌 | 第58-61页 |
3.1.2.精神困境 | 第61-65页 |
3.2 维多利亚时期腐朽道德观的诉状 | 第65-71页 |
3.2.1 基督教的文化渊源 | 第65-67页 |
3.2.2 被扭曲的基督教道德观 | 第67-69页 |
3.2.3 批判利器:基督教动机论 | 第69-71页 |
3.3 哈代探索之路的承载 | 第71-79页 |
3.3.1 叔本华哲学的图解? | 第71-73页 |
3.3.2 继承中超越,“悲观”中“向善” | 第73-76页 |
3.3.3 基督精神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