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26页 |
1 中医学对瘢痕疙瘩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2页 |
3 中医治疗进展 | 第12-14页 |
3.1 内服汤剂治疗 | 第12页 |
3.2 外用药物治疗 | 第12-13页 |
3.3 中药针剂治疗 | 第13页 |
3.4 外用物理治疗 | 第13-14页 |
4 瘢痕疙瘩用药规律研宄 | 第14-18页 |
5 西医对瘢痕疙瘩的认识 | 第18-22页 |
5.1 病因概述 | 第18页 |
5.2 发病机制 | 第18-20页 |
5.3 信号通路研究 | 第20-22页 |
6 瘢痕疙瘩治疗 | 第22-25页 |
6.1 物理治疗 | 第22-23页 |
6.2 药物治疗 | 第23-25页 |
7 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8 五倍子瘢痕裔临床研究进展 | 第26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6-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3 其他试剂与配制 | 第27-28页 |
2.4 设备和器材 | 第28页 |
2.5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1-37页 |
3.1 PI3K在五倍子癍痕裔组、基质对照组和正常皮肤的表达 | 第31-32页 |
3.2 PTEN在五倍子瘢痕膏组、基质对照组和正常皮肤的表达 | 第32-33页 |
3.3 mTOK在五倍子瘢痕膏组、基质对照组和正常皮肤的表达 | 第33-34页 |
3.4 Akt在五倍子瘢痕膏组、基质对照组和正常皮肤的表达 | 第34-35页 |
3.5 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6页 |
4.1 导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经验 | 第37-38页 |
4.2 五倍子瘢痕膏的来源与现代药理学意义 | 第38-40页 |
4.3 五倍子瘢痕音方解 | 第40页 |
4.4 导师对五倍子瘢痕膏的研宄 | 第40-41页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4.6 结论 | 第45页 |
4.7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