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温和条件下噁唑烷酮的合成及二硫或三硫代碳酸乙烯酯的选择性合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44页
    1.1 二氧化碳参与合成噁唑烷酮的研究进展第10-28页
        1.1.1 研究二氧化碳参与合成噁唑烷酮的意义第10页
        1.1.2 二氧化碳参与制备噁唑烷酮的研究进展第10-28页
    1.2 无二氧化碳参与合成噁唑烷酮的研究进展第28-35页
        1.2.1 研究无二氧化碳参与合成噁唑烷酮的意义第28页
        1.2.2 无二氧化碳参与合成噁唑烷酮的研究进展第28-35页
    1.3 环氧化合物和二硫化碳反应的研究进展第35-41页
        1.3.1 环氧化合物与二硫化碳反应的意义第35-36页
        1.3.2 环氧化合物与二硫化碳环加成制备硫代碳酸乙烯酯的研究进展第36-41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41-44页
        1.4.1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41-42页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42-44页
2 温和条件下二氧化碳参与的三组分反应和N-芳基-2-噁唑烷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第44-78页
    2.1 导言第44-45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2.2.1 不同季铵盐、碱和离子液体对反应的影响第45-46页
        2.2.2 不同Bu4NBr、Cs2CO3、[Bmim]OAc和1,2-二氯乙烷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6-47页
        2.2.3 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47-48页
        2.2.4 合成3-芳基-2-噁唑烷酮第48-50页
        2.2.5 合成3-芳基-1,3-噁嗪烷-2-酮和3-芳基-1,3-氧氮杂环庚烷-2-酮第50-51页
        2.2.6 体系中空气和水对反应的影响第51-52页
        2.2.7 催化剂循环实验第52-54页
    2.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54-56页
        2.3.1 NHC-CO2加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4页
        2.3.2 控制实验及机理研究第54-55页
        2.3.3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55-56页
    2.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6-75页
        2.4.1 合成3-芳基-2-噁唑烷酮的一般方法第56页
        2.4.2 合成3-芳基-1,3-噁嗪烷-2-酮的一般方法第56-57页
        2.4.3 合成3-芳基-1,3-氧氮杂环庚烷-2-酮的一般方法第57页
        2.4.4 数据表征第57-75页
    2.5 谱图分析及产物结构确定第75-76页
    2.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3 腺嘌呤催化的环状碳酸酯和芳胺合成N-芳基-2-噁唑烷酮第78-96页
    3.1 导言第78-81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1-85页
        3.2.1 不同碱对反应的影响第81-82页
        3.2.2 不同三乙胺、腺嘌呤和环状碳酸酯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82-83页
        3.2.3 不同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83-84页
        3.2.4 底物拓展第84-85页
    3.3 机理探究第85-87页
    3.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87-95页
    3.5 谱图分析及产物结构确定第95页
    3.6 本章小结第95-96页
4 温和条件下二硫化碳的选择性转化第96-118页
    4.1 导言第96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6-106页
        4.2.1 不同路易斯酸、碱和离子液体对反应的影响第97-98页
        4.2.2 不同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98-99页
        4.2.3 不同LiCl/NaHCO3、CS2和[Bmim]Br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99-100页
        4.2.4 底物拓展第100-101页
        4.2.5 二硫化碳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的选择性生成三硫代碳酸乙烯酯反应条件的筛选第101页
        4.2.6 不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第101-104页
        4.2.7 底物拓展第104页
        4.2.8 反应体系循环使用的研究第104-106页
    4.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06-108页
        4.3.1 NHC-CS2加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06页
        4.3.2 控制实验及机理研究第106-107页
        4.3.3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107-108页
    4.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08-115页
        4.4.1 合成双硫代碳酸乙烯酯的一般方法第108-109页
        4.4.2 合成三硫代碳酸乙烯酯的一般方法第109页
        4.4.3 数据表征第109-115页
    4.5 谱图分析及产物结构确定第115-116页
    4.6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5.1 总结第118-119页
    5.2 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作者简历第134-13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的高效金属固体酸双功能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基于苯并硫、硒二唑官能化的金属有机骨架的构筑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