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监控系统"产生的背景利必要性 | 第9-10页 |
1.1.1 垃圾短信问题 | 第9页 |
1.1.2 骚扰电话问题 | 第9-10页 |
1.1.3 "监控系统"的意义和作用 | 第10页 |
1.2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广西移动省际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监控系统概述 | 第11-19页 |
2.1 系统简介 | 第11-12页 |
2.2 系统结构 | 第12-15页 |
2.2.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2页 |
2.2.2 主要系统设备 | 第12-15页 |
2.3 系统业务功能 | 第15-17页 |
2.3.1 垃圾短信监控的业务功能 | 第15-16页 |
2.3.2 骚扰电话监控的业务功能 | 第16-17页 |
2.4 系统的特点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 第19-28页 |
3.1 消息处理机MPM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3.2 省际垃圾短信处理工作原理 | 第20-24页 |
3.2.1 省际垃圾短信拦截流程 | 第20-21页 |
3.2.2 垃圾短信处理工作原理 | 第21-24页 |
3.3 省际骚扰电话处理工作原理 | 第24-28页 |
3.3.1 省际骚扰电话拦截流程 | 第24-26页 |
3.3.2 骚扰电话处理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七号信令知识 | 第28-57页 |
4.1 MTP信令 | 第28-35页 |
4.1.1 七号信令网简介 | 第28页 |
4.1.2 七号信令系统总体结构 | 第28-29页 |
4.1.3 MTP协议及功能介绍 | 第29-35页 |
4.1.3.1 MTP功能结构图 | 第29-30页 |
4.1.3.2 信令数据链路层 | 第30页 |
4.1.3.3 信令链路控制层 | 第30-33页 |
4.1.3.4 信令网功能 | 第33-35页 |
4.2 MAP信令 | 第35-50页 |
4.2.1 MAP协议概述 | 第35-40页 |
4.2.2 MAP消息 | 第40-44页 |
4.2.3 MAP典型流程 | 第44-50页 |
4.3 ISUP信令 | 第50-57页 |
4.3.1 ISUP协议概述 | 第50-51页 |
4.3.2 ISUP消息 | 第51-55页 |
4.3.3 ISUP典型流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广西移动省际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监控系统的建设方案 | 第57-69页 |
5.1 广西移动网络现状 | 第57-62页 |
5.1.1 信令网结构 | 第57-58页 |
5.1.2 短消息系统现状 | 第58-59页 |
5.1.3 现有省内垃圾短信监控平台现状 | 第59-60页 |
5.1.4 现有省内骚扰电话监控平台现状 | 第60-61页 |
5.1.5 现状问题分析 | 第61-62页 |
5.2 系统建设方案 | 第62-69页 |
5.2.1 系统建设原则 | 第62-63页 |
5.2.2 系统建设目标 | 第63页 |
5.2.3 组网方案 | 第63-65页 |
5.2.4 主设备配置 | 第65-66页 |
5.2.5 接口方案 | 第66-69页 |
第六章 应用研究与治理效果分析 | 第69-75页 |
6.1 垃圾短信治理效果 | 第69-71页 |
6.1.1 系统监控阀值设置 | 第69-70页 |
6.1.2 系统治理垃圾短信效果分析 | 第70-71页 |
6.2 骚扰电话治理效果 | 第71-72页 |
6.3 系统尚存在的不足待改进的地方 | 第72-73页 |
6.4 对治理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问题方面的思考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