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6 理论来源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层级化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 第12-22页 |
2.3 层级化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第12-16页 |
2.3.1 空间中的类与层 | 第13-14页 |
2.3.2 时间中的类与层 | 第14-16页 |
2.3.3 事物属性中的类与层 | 第16页 |
2.4 层级化形式组织的基本规律 | 第16-21页 |
2.4.1 类与层的适应与压缩—同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2.4.2 类的凸显与层的消解理论 | 第17-19页 |
2.4.3 异质同构理论 | 第19-20页 |
2.4.4 分型几何学理论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层级化现象 | 第22-26页 |
3.1 物质世界层级化的动因—有效利用资源 | 第22-24页 |
3.1.1 资源的概念 | 第22-23页 |
3.1.2 资源的层级化构成 | 第23页 |
3.1.3 物质世界形式层级化构成的动因 | 第23-24页 |
3.2 物质世界基本形式的层级化构成 | 第24-25页 |
3.2.1 物质结构本身的空间层级化 | 第24页 |
3.2.2 物质属性组织的层级化 | 第24-25页 |
3.2.3 物质系统演变的层级化 | 第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人类认知结构的层级化 | 第26-36页 |
4.1 认知主体的层级 | 第26-29页 |
4.1.1 人类总体认知层 | 第26-27页 |
4.1.2 特定文化背景人群的认知层 | 第27-28页 |
4.1.3 个人认知层 | 第28页 |
4.1.4 “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 | 第28-29页 |
4.2 认知活动的层级 | 第29-34页 |
4.2.1 感官的摄录 | 第29-31页 |
4.2.2 感官的融合 | 第31-32页 |
4.2.3 认知经验结构对感官摄录信息的过滤 | 第32-34页 |
4.2.4 新的认知经验结构的形成机制 | 第34页 |
4.3 认知的整体统一性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建筑形式本质—层级化的资源组织 | 第36-51页 |
5.1 人的需求与建筑资源 | 第36-41页 |
5.1.1 人的需求层次 | 第36-37页 |
5.1.2 生理需求 | 第37-38页 |
5.1.3 安全需求 | 第38-39页 |
5.1.4 社交需求 | 第39-40页 |
5.1.5 尊重需求 | 第40-41页 |
5.1.6 自我实现的需求 | 第41页 |
5.2 建筑物质资源要素 | 第41-45页 |
5.2.1 建筑材料资源 | 第41-43页 |
5.2.2 建筑空间资源 | 第43-45页 |
5.2.3 建筑气候资源层级 | 第45页 |
5.3 建筑资源物质化的过程——建造 | 第45-47页 |
5.3.1 地点的选择 | 第46页 |
5.3.2 材料的处理 | 第46-47页 |
5.3.3 材料的连接与组织 | 第47页 |
5.4 建筑资源的价值呈现——建筑体验 | 第47-50页 |
5.4.1 建筑体验的历时性 | 第48-49页 |
5.4.2 建筑体验的共时性 | 第49页 |
5.4.3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5.5 自我实现的需求与建筑资源的结合——建构 | 第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建筑形式的表达——设计 | 第51-69页 |
6.1 认知经验结构与需求层次的定位 | 第51-54页 |
6.1.1 认知经验结构的定位 | 第51-52页 |
6.1.2 需求层次的定位 | 第52-54页 |
6.2 建筑资源的组织—设计对形式的表达 | 第54-68页 |
6.2.3 材料资源的组织 | 第54-57页 |
6.2.4 空间资源的组织 | 第57-62页 |
6.2.5 气候资源的组织 | 第62-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 | 第69-81页 |
7.3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经验结构 | 第69-72页 |
7.3.1 环境观念 | 第69-70页 |
7.3.2 空间观念 | 第70-71页 |
7.3.3 时间观念 | 第71-72页 |
7.4 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传统继承 | 第72-80页 |
7.4.1 注意结合环境条件和历史文脉恰当进行建筑选址(整体观念) | 第72-74页 |
7.4.2 根据建筑的社会机构性质层级选取建筑的主观尺度(适形观念) | 第74页 |
7.4.3 注意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应变观念) | 第74-76页 |
7.4.4 注意对时间流逝过程的空间标记(时空统一) | 第76-80页 |
7.4.5 注意对各种材料资源和气候资源的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 | 第8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