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9-20页 |
第一章 调研与分析 | 第20-26页 |
1.1 场地分析 | 第20-22页 |
1.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1.1.2 气候条件与特征 | 第20页 |
1.1.3 地貌地质 | 第20-21页 |
1.1.4 土壤状况 | 第21页 |
1.1.5 水系统 | 第21页 |
1.1.6 动植物 | 第21-22页 |
1.2 人文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1.2.1 区域位置概况及人口资料 | 第22页 |
1.2.2 人的行为特征 | 第22页 |
1.2.3 交通状况 | 第22页 |
1.2.4 周边建筑状况 | 第22-23页 |
1.2.5 地域人文特征 | 第23-24页 |
1.2.6 经济资料 | 第24页 |
1.2.7 相关规划资料 | 第24页 |
1.3 分析与评价基地特征 | 第24-25页 |
1.3.1 综合评价 | 第24页 |
1.3.2 景观评价 | 第24-25页 |
1.4 调研与分析的目的 | 第25-26页 |
1.4.1 明确设计定位 | 第25页 |
1.4.2 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探讨与建立 | 第26-36页 |
2.1 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26-27页 |
2.1.1 基本功能(类型) | 第26页 |
2.1.2 基本骨架(路径) | 第26页 |
2.1.3 基本原则(安全) | 第26页 |
2.1.4 基本要求(人性) | 第26-27页 |
2.1.5 基本目的(健康) | 第27页 |
2.2 设计构思 | 第27-32页 |
2.2.1 设计方式 | 第27-28页 |
2.2.2 讨论方式 | 第28-29页 |
2.2.3 概念草图 | 第29-32页 |
2.3 设计理念的发展 | 第32-33页 |
2.3.1 从微观到宏观 | 第32页 |
2.3.2 从艺术到人文环境 | 第32页 |
2.3.3 从美化到生态 | 第32-33页 |
2.4 成果与教训 | 第33-34页 |
2.4.1 景观的类型发展 | 第33页 |
2.4.2 目的的变化 | 第33页 |
2.4.3 生态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建设与破坏 | 第34页 |
2.5 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现象分析 | 第34-36页 |
2.5.1 必要性活动 | 第34页 |
2.5.2 选择性活动 | 第34-35页 |
2.5.3 社交性活动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设计与构图 | 第36-53页 |
3.1 环境因素对于构图产生的影响 | 第36页 |
3.2 使景观元素成为“景观场所” | 第36-38页 |
3.2.1 景观场所的概念和特征 | 第36-37页 |
3.2.2 场所与人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 通过整合景观要素来实现设计的意义 | 第38-40页 |
3.3.1 景观设计途径 | 第39页 |
3.3.2 场所精神途径 | 第39页 |
3.3.3 形式美途径 | 第39页 |
3.3.4 意境美途径 | 第39-40页 |
3.4 设计的出发点 | 第40-44页 |
3.4.1 公共性与人性化 | 第40-41页 |
3.4.2 整体性与变化性 | 第41页 |
3.4.3 清晰性与神秘性 | 第41页 |
3.4.4 内聚性 | 第41-42页 |
3.4.5 丰富与复杂性 | 第42页 |
3.4.6 景观与观景 | 第42-44页 |
3.5 整合的基本内容 | 第44-53页 |
3.5.1 整体性 | 第44页 |
3.5.2 设计整合实例研究 | 第44-53页 |
第四章 景观设计要素 | 第53-85页 |
4.1 空间 | 第53-65页 |
4.1.1 基本概念 | 第53-54页 |
4.1.2 空间的形式 | 第54-55页 |
4.1.3 空间的尺度 | 第55-57页 |
4.1.4 空间的视觉尺度感 | 第57-59页 |
4.1.5 空间设计 | 第59-65页 |
4.2 路径 | 第65-70页 |
4.2.1 基本概念 | 第65页 |
4.2.2 在景观设计中的路径形式 | 第65-67页 |
4.2.3 路径设计 | 第67-70页 |
4.3 边界 | 第70-74页 |
4.3.1 基本概念 | 第70-71页 |
4.3.2 边界与空间、路径、节点和中心 | 第71页 |
4.3.3 边界的形式 | 第71-72页 |
4.3.4 边界设计 | 第72-74页 |
4.4 中心 | 第74-78页 |
4.4.1 基本概念 | 第74-75页 |
4.4.2 中心与空间、路径、边界和节点 | 第75页 |
4.4.3 中心的形式 | 第75-76页 |
4.4.4 中心设计 | 第76-78页 |
4.5 节点 | 第78-82页 |
4.5.1 基本概念 | 第78-79页 |
4.5.2 节点的形式 | 第79-80页 |
4.5.3 节点设计 | 第80-82页 |
4.6 细部 | 第82-85页 |
4.6.1 基本概念 | 第82页 |
4.6.2 细部的形式 | 第82-85页 |
第五章 材料与形态的建构 | 第85-102页 |
5.1 材料与形态产生的建构关系是形态产生的本质 | 第85-92页 |
5.1.1 景观建构的重要性 | 第85-86页 |
5.1.2 景观建构的理论和意义 | 第86页 |
5.1.3 景观设计的空间建构形式与功能 | 第86-87页 |
5.1.4 材料与形态、建构的关系 | 第87-90页 |
5.1.5 材料的基本特征 | 第90-91页 |
5.1.6 材料的情感反映 | 第91-92页 |
5.2 从材料与形态的建构性出发可以创造深刻而具有特点的景观环境 | 第92-100页 |
5.2.1 材料塑造独特景观 | 第92-93页 |
5.2.2 材料与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 | 第93-94页 |
5.2.3 景观元素基本构造 | 第94-100页 |
5.3 材料的选择依据 | 第100-102页 |
5.3.1 成本的考量 | 第101页 |
5.3.2 耐久性的考验 | 第101页 |
5.3.3 美学的表达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