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我国工程建设成就显著 | 第10页 |
| ·我国建筑市场隐患甚多 | 第10-11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逐渐成为我国规范建筑市场的利器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确保建筑企业实力与工程所需资质相符合 | 第11-12页 |
| ·促进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规范化 | 第12页 |
| ·确保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全面履行 | 第12页 |
| ·积极防止拖欠建设工程款问题的发生 | 第12页 |
| ·建立和健全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 ·建设工程项目的定义 | 第18页 |
| ·担保的概念 | 第18-19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的概念 | 第19页 |
| ·相关经济学理论 | 第19-23页 |
| ·信息非对称原理与建设工程项目担保 | 第19-21页 |
| ·委托——代理理论与建设工程项目担保 | 第21页 |
| ·市场信用机制与建设工程项目担保 | 第21-23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的流程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中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比较研究 | 第27-37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依据的比较 | 第27-28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的依据 | 第27-28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的依据 | 第28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主体的比较 | 第28-30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的主体 | 第28-29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的主体 | 第29-30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类型的比较 | 第30-34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类型 | 第30-31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类型 | 第31-34页 |
| ·建设工程项目担保保额的比较 | 第34-37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担保保额 | 第34-35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担保保额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推行现状 | 第37-42页 |
| ·担保主体的界定 | 第37页 |
| ·采取的担保模式 | 第37-38页 |
| ·工程建设项目担保的管理 | 第38-39页 |
| ·对担保人的管理 | 第38-39页 |
| ·对担保保函的管理 | 第39页 |
| ·我国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 ·担保市场缺乏准入门槛 | 第39-40页 |
| ·担保费率不统一 | 第40-41页 |
| ·社会信用调查业还未完全建立 | 第41页 |
| ·缺乏保后监管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担保制度的对策 | 第42-50页 |
| ·设定担保市场准入条件 | 第42-43页 |
| ·规范建设工程项目担保保额 | 第43-44页 |
| ·采用有效地担保类型 | 第44-46页 |
| ·对承包商进行信用审查 | 第46-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0页 |
| ·未来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