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想象与行为:休谟的经济行为理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的动机 | 第13-18页 |
1.2 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9页 |
2.1 关键问题的选取 | 第23-24页 |
2.2 动机理论 | 第24-34页 |
2.2.1 后休谟动机理论 | 第25-33页 |
2.2.2 休谟的动机理论 | 第33-34页 |
2.3 休谟行为理论中的知觉理论及心灵运作机制 | 第34-48页 |
2.3.1 知觉的性质 | 第34-39页 |
2.3.2 知觉之间的联系:联想主义原则 | 第39-42页 |
2.3.3 联想原则的应用:信念理论 | 第42-48页 |
2.4 总结 | 第48-49页 |
3 休谟的“效用”论及其内涵 | 第49-74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作为使用价值的“效用(Utility)” | 第51-57页 |
3.3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 | 第57-67页 |
3.3.1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区分的必要性 | 第59-65页 |
3.3.2 作为决策效用的直接情感 | 第65-67页 |
3.4 理解经济学效用理论的流变 | 第67-72页 |
3.4.1 边沁与体验效用 | 第67-69页 |
3.4.2 杰文斯及边际效用 | 第69-71页 |
3.4.3 序数效用论与显示偏好原理 | 第71-72页 |
3.5 结论 | 第72-74页 |
4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 | 第74-89页 |
4.1 引言 | 第74-77页 |
4.2 文献回顾 | 第77-79页 |
4.3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 | 第79-87页 |
4.3.1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不是什么 | 第79-81页 |
4.3.2 情感的影响力与其猛烈程度 | 第81-83页 |
4.3.3 情感影响力与福利大小 | 第83-85页 |
4.3.4 情感影响力与习惯 | 第85-87页 |
4.4 讨论 | 第87-89页 |
5 想象与决策 | 第89-108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想象 | 第90-96页 |
5.2.1 影响和规范想象的三大自然原则 | 第90-92页 |
5.2.2 习惯与想象的特点 | 第92-94页 |
5.2.3 通则及其影响 | 第94-95页 |
5.2.4 关系的偏向与非对称性 | 第95-96页 |
5.3 反省 | 第96-98页 |
5.4 决策 | 第98-102页 |
5.4.1 决策的一般化模型 | 第98-101页 |
5.4.2 情感的对弈 | 第101-102页 |
5.5 两个应用 | 第102-106页 |
5.6 讨论 | 第106-108页 |
6 情感强度与概然性 | 第108-121页 |
6.1 引言 | 第108-109页 |
6.2 概然性与信念 | 第109-110页 |
6.3 概然性的分类 | 第110-118页 |
6.3.1 哲学概然性 | 第110-115页 |
6.3.2 非哲学概然性 | 第115-118页 |
6.4 休谟概然性的行为学内涵 | 第118-120页 |
6.5 讨论 | 第120-121页 |
7 时间偏好模型 | 第121-135页 |
7.1 引言 | 第121-122页 |
7.2 时间偏好的心理机制 | 第122-124页 |
7.3 非线性贴现率 | 第124-129页 |
7.3.1 非对称贴现率 | 第124-126页 |
7.3.2 时间与想象的一般规律 | 第126-129页 |
7.4 时间贴现模型及其一般化 | 第129-130页 |
7.5 模型与现代行为经济学议题 | 第130-134页 |
7.5.1 偏好反转 | 第131-133页 |
7.5.2 负时间偏好与量值效应 | 第133-134页 |
7.6 讨论 | 第134-135页 |
8 对象与情感:休谟的情感认知模型 | 第135-148页 |
8.1 引言 | 第135-136页 |
8.2 情感认知的基本模式 | 第136-137页 |
8.2.1 多比少好 | 第136页 |
8.2.2 清晰具体比不清晰不具体好 | 第136-137页 |
8.2.3 差异产生激情 | 第137页 |
8.3 比较原则与认知偏向 | 第137-145页 |
8.3.1 比较原则 | 第138-141页 |
8.3.2 比较的基础 | 第141-142页 |
8.3.3 最小差异与通则 | 第142-145页 |
8.4 应用 | 第145-147页 |
8.4.1 习惯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8.4.2 比较原则与心理账户 | 第146-147页 |
8.5 讨论 | 第147-148页 |
9 同情的一般化模型 | 第148-161页 |
9.1 引言 | 第148-149页 |
9.2 同情的本质 | 第149-152页 |
9.3 作为想象的同情的模型 | 第152-158页 |
9.3.1 分享作为想象的特征 | 第152-154页 |
9.3.2 自利作为利他的基础 | 第154-156页 |
9.3.3 推论 | 第156-158页 |
9.4 经验证据 | 第158-160页 |
9.5 讨论和结论 | 第160-161页 |
10 同情机制与动机多样化 | 第161-183页 |
10.1 引言 | 第161-163页 |
10.2 社会情感与社会偏好 | 第163-172页 |
10.2.1 四种基本情感 | 第163-164页 |
10.2.2 利他偏好与同情 | 第164-170页 |
10.2.3 自利偏好与同情 | 第170-171页 |
10.2.4 动机间的竞争与混合 | 第171-172页 |
10.3 “思想实验”的应用 | 第172-179页 |
10.3.1 自利理性人 | 第173-175页 |
10.3.2 利他情感初现 | 第175-177页 |
10.3.3 利他情感的初次确定 | 第177-178页 |
10.3.4 利他情感的再次验证 | 第178-179页 |
10.4 讨论 | 第179-183页 |
11 总结与展望 | 第183-195页 |
11.1 休谟经济行为理论中的理性问题 | 第184-186页 |
11.2 休谟的统一模型 | 第186-188页 |
11.3 本文正文的其他主要结论 | 第188-191页 |
11.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91-195页 |
11.4.1 对于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191-193页 |
11.4.2 对于研究方法的展望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6页 |
后记 | 第216-218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列表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