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10-21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10-12页 |
(一) 早期教育向前延伸:0‐3 岁婴幼儿教育备受关注 | 第10页 |
(二) 反思当前早期教育现状:早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 第10-11页 |
(三) 具有世界影响的早期教育理论:美国杜曼闪卡教学理论 | 第11页 |
(四) 笔者专业背景优势:学前教育学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杜曼博士及其著作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内容分析法 | 第19页 |
(三) 个案分析法 | 第19页 |
五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1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概念及基础 | 第21-31页 |
1.1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概念 | 第21-26页 |
1.1.1 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 | 第21-23页 |
1.1.2 智力 | 第23-25页 |
1.1.3 闪卡与杜曼闪卡教学 | 第25-26页 |
1.2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基础 | 第26-31页 |
1.2.1 脑科学基础 | 第26-28页 |
1.2.2 生理学基础:感官发育和关键期 | 第28-29页 |
1.2.3 心理学基础:婴幼儿具有吸收性潜能 | 第29-31页 |
第2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演进 | 第31-35页 |
2.1 关注脑损伤儿童治疗的理论奠基期 | 第31-32页 |
2.2 转向正常儿童教育的理论形成期 | 第32-33页 |
2.3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深入与完善期 | 第33-35页 |
第3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体系结构 | 第35-51页 |
3.1 教学目标 | 第35-36页 |
3.2 教学原则 | 第36-41页 |
3.2.1 快乐教学原则 | 第36-37页 |
3.2.2 快速教学原则 | 第37-38页 |
3.2.3 及早开始原则 | 第38页 |
3.2.4 不解释、不测试原则 | 第38-39页 |
3.2.5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9-40页 |
3.2.6 因材施教原则 | 第40-41页 |
3.3 教学主体 | 第41-43页 |
3.3.1 父母是最好的教育者 | 第41-42页 |
3.3.2 婴幼儿是最好的学习者 | 第42-43页 |
3.4 教学内容 | 第43-46页 |
3.4.1 识字与阅读 | 第43-44页 |
3.4.2 数量、数字与运算 | 第44-45页 |
3.4.3 百科知识 | 第45-46页 |
3.5 教学实施 | 第46-51页 |
3.5.1 阅读教学实施 | 第47-48页 |
3.5.2 数学教学实施 | 第48-50页 |
3.5.3 百科教学实施 | 第50-51页 |
第4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个案分析 | 第51-57页 |
4.1 个案叙事——霍利斯家庭教学案例 | 第51-53页 |
4.2 个案分析 | 第53-55页 |
4.2.1 教学目标分析 | 第53-54页 |
4.2.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54页 |
4.2.3 教学方法分析 | 第54-55页 |
4.2.4 教学效果分析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争议及特点 | 第57-62页 |
5.1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争议 | 第57-59页 |
5.1.1 对其理论依据科学性的质疑 | 第57-58页 |
5.1.2 关于被动教学和效果的质疑 | 第58-59页 |
5.2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特点 | 第59-62页 |
5.2.1 教学方法设计的科学性 | 第59-60页 |
5.2.2 教学内容组织的体系化 | 第60页 |
5.2.3 教学过程设计的人性化 | 第60-61页 |
5.2.4 教学用具设计的精确性 | 第61-62页 |
第6章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评价及启示 | 第62-69页 |
6.1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评价 | 第62-66页 |
6.1.1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贡献 | 第62-64页 |
6.1.2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局限 | 第64-66页 |
6.2 杜曼闪卡教学理论的启示 | 第66-69页 |
6.2.1 及早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潜能 | 第66-67页 |
6.2.2 给予婴幼儿高雅、精确且经过合理组织的信息 | 第67页 |
6.2.3 婴幼儿智力开发要兼顾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