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页 |
1 阿维拉霉素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2 阿维拉霉素的功能及应用价值 | 第10-12页 |
2.1 阿维拉霉素的功能 | 第10-11页 |
2.2 阿维拉霉素的安全性 | 第11-12页 |
3 阿维拉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7页 |
3.1 阿维拉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开始于二糖的生成 | 第14-16页 |
3.2 阿维拉霉素生物合成的最后步骤是基团修饰和活性转化作用 | 第16-17页 |
3.3 阿维拉霉素生物合成的其他步骤 | 第17页 |
4 基于阿维拉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推理菌种改造 | 第17-19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1-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1.1 菌种 | 第21页 |
1.2 培养基 | 第21-22页 |
1.3 药品及试剂 | 第22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1 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2.2 阿维拉霉素的代谢参数测定 | 第24-27页 |
2.3 发酵液中阿维拉霉素的含量测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阿维拉霉素推理菌种选育及发酵特性 | 第29-49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1.1 菌种 | 第30页 |
1.2 培养基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2 诱变方法 | 第30-32页 |
2.2.1 紫外诱变方法 | 第30-31页 |
2.2.2 LiCl诱变方法 | 第31页 |
2.2.3 微波诱变方法 | 第31-32页 |
2.3 抗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 第32-33页 |
2.3.1 CaCl_2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2页 |
2.3.2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2页 |
2.3.3 阿维拉霉素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2.4 诱变菌株的琼脂柱抑菌圈法初筛 | 第33页 |
2.5 发酵法复筛 | 第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8页 |
3.1 紫外-LiCl复合诱变 | 第33-37页 |
3.1.1 紫外线诱变对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菌株的致死率 | 第33-34页 |
3.1.2 LiCl对S.viridoch隱ogmes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 | 第35页 |
3.1.4 诱变菌株的抑菌圈法初筛 | 第35-36页 |
3.1.5 诱变菌株的发酵法复筛 | 第36-37页 |
3.2 阿维拉霉素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37-40页 |
3.3 吖啶橙-微波复合诱变对菌株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 AV-10的作用 | 第40-42页 |
3.4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42-43页 |
3.5 诱变菌的发酵复筛 | 第43-45页 |
3.6 菌株MY-20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 第45-46页 |
3.7 不同诱变及筛选方式对正突变的影响 | 第46页 |
3.8 高产菌株的发酵特性及发酵过程初步探究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阿维拉霉素遗传操作系统建立与aviD基因的强化表达 | 第49-73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64页 |
1.1 材料 | 第50-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6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2.1 含有基因aviD的重组载体pKD和pSD的构建 | 第64-68页 |
2.2 阿维拉霉素生产菌S.viridochromogenes B-15抗生素抗性及敏感性研究 | 第68页 |
2.3 S.viridochromogenes B-15-大肠杆菌接合转移培养基和载体的优化 | 第68-69页 |
2.4 S.viridochromogenes B-15-大肠杆菌接合转移供体和受体的比例优化 | 第69页 |
2.5 接合转移转化子的检验和重组菌株的发酵验证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1. 结论 | 第73页 |
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