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1-15页 |
| 三 史料与理论 | 第15-17页 |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第19-40页 |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第19-27页 |
|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 第19-22页 |
| 二 从《清代硃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 第22-24页 |
|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 第27-40页 |
| 一 宗族结构 | 第27-32页 |
| 二 汪氏义庄 | 第32-37页 |
|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 第37-40页 |
|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 第40-99页 |
|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 第40-57页 |
|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 第40-51页 |
|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 第53-57页 |
|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 第57-99页 |
|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 第57-83页 |
|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第83-99页 |
|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 第99-199页 |
|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 第99-125页 |
| 一 石塘桥汪氏 | 第99-102页 |
| 二 吴趋汪氏 | 第102-112页 |
| 三 钱塘寓苏汪氏 | 第112-115页 |
| 四 娄门汪氏 | 第115-119页 |
|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 第119-120页 |
| 六 东花桥巷汪氏 | 第120-125页 |
|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 第125-167页 |
| 一 家学传统 | 第125-135页 |
| 二 藏书文化 | 第135-157页 |
| 三 文化名人 | 第157-167页 |
|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 第167-199页 |
|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 第167-173页 |
|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 第173-199页 |
|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 第199-258页 |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 第199-229页 |
|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 第199-215页 |
|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 第215-224页 |
|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 第224-229页 |
|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 第229-240页 |
| 一 从政经历 | 第229页 |
|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 第229-230页 |
| 三“翁门六子”之首 | 第230-231页 |
|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 第231-233页 |
|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 第233-240页 |
|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 第240-258页 |
|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 第240-245页 |
|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 第245-248页 |
|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 第248-251页 |
|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 第251-258页 |
|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第258-298页 |
|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 第258-267页 |
| 一 向商人转化 | 第259-261页 |
| 二 向报人转化 | 第261-263页 |
|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 第263-265页 |
|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 第265-267页 |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第267-298页 |
|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 第267-283页 |
|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 第283-298页 |
| 结语 | 第298-3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2-310页 |
| 后记 | 第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