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第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对象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公共空间研究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第17-33页
    2.1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内涵和界定第17-21页
        2.1.1 公共空间的内涵第17-18页
        2.1.2 公共空间的分类及原则第18-19页
        2.1.3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界定第19-21页
    2.2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研究基础理论第21-27页
        2.2.1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第21-22页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22-23页
        2.2.3 HST-TOD 理论第23-26页
        2.2.4 城市触媒理论第26-27页
    2.3 国外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案例分析第27-33页
        2.3.1 东京新宿副都心地区公共空间第27-29页
        2.3.2 巴黎拉·德方斯高铁站域公共空间第29-31页
        2.3.3 开发建设经验总结第31-33页
第三章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特征第33-43页
    3.1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组成第33-35页
        3.1.1 广场型公共空间第33页
        3.1.2 绿化型公共空间第33-34页
        3.1.3 交通型公共空间第34页
        3.1.4 滨水型公共空间第34-35页
    3.2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第35-37页
        3.2.1 关键的心理平衡作用第35页
        3.2.2 突出的交通疏散功能第35-36页
        3.2.3 集中的地域文脉展现第36页
        3.2.4 重要的低碳生态功能第36-37页
    3.3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第37-38页
    3.4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点第38-43页
        3.4.1 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第38-40页
        3.4.2 公共空间的地域性第40-41页
        3.4.3 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第41-42页
        3.4.4 低碳生态设计第42-43页
第四章 案例研究—以天津西站地区为例第43-59页
    4.1 天津西站地区概况第43-46页
        4.1.1 项目概况第43页
        4.1.2 功能定位第43-44页
        4.1.3 用地规划第44页
        4.1.4 公共空间概况第44-46页
    4.2 天津西站南广场评价分析第46-54页
        4.2.1 基本概况第46-47页
        4.2.2 现状调研与分析第47-52页
        4.2.3 总体布局和与周边用地关系分析第52-53页
        4.2.4 调研问题总结第53-54页
    4.3 天津西站南广场的改进策略第54-57页
        4.3.1 提升广场功能定位,服务地区城市职能第54-55页
        4.3.2 整合周边公共空间,打造合理步行系统第55页
        4.3.3 改善人车流线组织,增加周边路网密度第55-56页
        4.3.4 改善服务设施,体现人性关怀第56-57页
        4.3.5 完善商业业态,增加广场活力第57页
    4.4 西站地区滨水空间改进策略第57-59页
第五章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第59-86页
    5.1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开发政策引导第59-62页
        5.1.1 落实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第59页
        5.1.2 建立社会资金参与的激励制度第59-60页
        5.1.3 鼓励公众参与第60-62页
    5.2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第62-64页
        5.2.1 功能复合的原则第62页
        5.2.2 整体设计的原则第62-63页
        5.2.3 辐射周边的原则第63页
        5.2.4 高效集约的原则第63-64页
    5.3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规划组织策略第64-71页
        5.3.1 一体化空间组织策略第64-66页
        5.3.2 本土化场所营造策略第66-68页
        5.3.3 系统化防灾减灾策略第68-71页
    5.4 高铁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71-86页
        5.4.1 广场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71-76页
        5.4.2 绿化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76-79页
        5.4.3 交通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79-83页
        5.4.4 滨水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83-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页
    6.2 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附录第90-9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拼形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