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 导言 | 第14-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4-15页 |
·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写作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本文的写做新意和不足 | 第19-20页 |
2. 概述 | 第20-34页 |
·什么是个人理财 | 第20页 |
·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原则 | 第20-25页 |
·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相关原则 | 第23-25页 |
·城市普通居民的定义 | 第25-26页 |
·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的意义 | 第26-28页 |
·从社会角度看我国普通居民理财的意义 | 第26-27页 |
·从普通居民自身的角度看个人理财的意义 | 第27-28页 |
·我国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的基本步骤 | 第28-34页 |
·收集基本信息,清理自己的资产状况,建立理财档案 | 第28-29页 |
·分析自己财务状况,确定自己的理财目标和理财需求 | 第29-30页 |
·分析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 | 第30页 |
·收集市场信息 | 第30-31页 |
·做战略性的资产分配,选择投资品种、投资时机 | 第31-32页 |
·监控和评估个人理财计划的实施并定期修正 | 第32-34页 |
3. 我国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 第34-45页 |
·我国普通居民现代个人理财出现的背景 | 第34-42页 |
·普通居民作为个人理财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个人理财的经济基础 | 第34-35页 |
·普通居民财富急剧增长是个人理财的物质基础 | 第35-36页 |
·个人风险保障需求凸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旺盛,不确定性的增加为普通居民理财创造了动力 | 第36-38页 |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普通居民理财开辟了渠道 | 第38-39页 |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普通居民理财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 第39-41页 |
·个人理财机构服务的拓展为我国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舞台 | 第41-42页 |
·我国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的发展现状 | 第42-45页 |
·个人理财意识复苏,理财观念转变 | 第42-43页 |
·收入水平提高,理财需求增长 | 第43页 |
·理财水平提升,选择空间增大 | 第43-45页 |
4. 普通居民个人理财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45-57页 |
·普通居民在个人理财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 第45-47页 |
·普通居民在个人理财操作上的误区 | 第47-50页 |
·居民个人理财不注重风险管理 | 第47-48页 |
·注重个人理财,忽视家庭理财 | 第48-49页 |
·只注重投资收益,忽视降低日常支出 | 第49页 |
·注重近期利益,缺乏长期理财规划 | 第49-50页 |
·对银行现有业务品种缺乏了解,影响短期个人资产配置 | 第50页 |
·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服务方式简单,处于低层次 | 第50-53页 |
·金融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 第51页 |
·金融机构产品设计不易定位 | 第51-52页 |
·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第52页 |
·复合型专业理财人才缺乏 | 第52-53页 |
·缺乏独立的、权威的理财咨询机构 | 第53-54页 |
·个人理财市场不健全 | 第54-57页 |
·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 第54-55页 |
·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所存在的法律风险 | 第55页 |
·理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和道德风险 | 第55-57页 |
5. 推动我国普通居民个人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57-65页 |
·与时俱进,更新普通居民理财观念 | 第57-58页 |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调节 | 第58-60页 |
·进一步改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 | 第59页 |
·培育良好的理财环境 | 第59页 |
·引进国外先进的个人理财管理的经验和制度,对理财机构和人员进行有效监管 | 第59-60页 |
·制定严格的规章和规则,避免无效竞争和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 第60页 |
·金融机构努力提高理财服务水平 | 第60-63页 |
·理财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 第60-61页 |
·培育和打造以专业理财顾问机构为主体的理财市场结构 | 第61页 |
·进一步丰富个人理财产品,逐步实现产品结构合理化 | 第61页 |
·加强对合格的复合型专业理财人才的培养、配备和激励 | 第61-62页 |
·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综合考虑,量身订做 | 第62页 |
·建立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 | 第62-63页 |
·积极推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 | 第63页 |
·教育机构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