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意义和价值 | 第9-15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3 研究方法、路径和内容 | 第20-24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的路径 | 第21-22页 |
1.3.3 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4-25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 第25-26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2.2.2 银企关系理论 | 第27-28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页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8-29页 |
2.2.5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9-30页 |
2.3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风险导向 | 第30-33页 |
2.3.1 为什么要风险导向 | 第30-31页 |
2.3.2 风险导向的内容 | 第31-32页 |
2.3.3 风险导向的策略和方法 | 第32-33页 |
2.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差别化策略 | 第33-36页 |
2.4.1 为什么要差别化 | 第33页 |
2.4.2 差别化的内容 | 第33-34页 |
2.4.3 差别化的策略和方法 | 第34-36页 |
第3章 苏州建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第36-43页 |
3.1 苏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 第36-39页 |
3.1.1 苏州市中小企业产业分布 | 第36-37页 |
3.1.2 苏州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 | 第37页 |
3.1.3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共性特点 | 第37-38页 |
3.1.4 苏州市中小企业可承担高成本融资 | 第38页 |
3.1.5 苏州市中小企业融资产品需求多样化 | 第38-39页 |
3.2 苏州建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状 | 第39-43页 |
3.2.1 苏州建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 | 第39-40页 |
3.2.2 苏州建行在风险导向型差别化信贷策略上的探索 | 第40-43页 |
第4章 苏州建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3-48页 |
4.1 风险意识淡薄,市场定位模糊 | 第43-45页 |
4.1.1 风险意识淡薄 | 第43-44页 |
4.1.2 市场定位模糊 | 第44页 |
4.1.3 客户准入僵化 | 第44-45页 |
4.2 信贷产品体系不完整,创新能力差 | 第45-46页 |
4.2.1 信贷产品体系不完整 | 第45-46页 |
4.2.2 信贷产品创新能力差 | 第46页 |
4.3 风险缓释措施单一 | 第46-47页 |
4.4 信贷流程繁琐 | 第47页 |
4.5 专业从业人员匮乏 | 第47-48页 |
第5章 苏州建行风险导向型差别化信贷策略设计及其实施措施 | 第48-55页 |
5.1 风险导向型策略的内容 | 第48-50页 |
5.1.1 贷前调查——以核心系统为基础,健全中小企业客户信息 | 第48-49页 |
5.1.2 贷中审查——以风险定价为前提,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 第49页 |
5.1.3 贷后检查——以跟踪管理为关键,加强风险预警控制措施 | 第49-50页 |
5.2 差别化策略的内容 | 第50-53页 |
5.2.1 行业差别化策略 | 第50-51页 |
5.2.2 客户差别化策略 | 第51-52页 |
5.2.3 产品差别化策略 | 第52-53页 |
5.3 苏州建行风险导向型差别化信贷策略的实施措施 | 第53-55页 |
5.3.1 核心系统的建设 | 第53页 |
5.3.2 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3页 |
5.3.3 信贷流程的优化 | 第53-5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