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6-1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8页 |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2 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0-19页 |
|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 第10-12页 |
| 2.1.1 20世纪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 第11页 |
| 2.1.2 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 第11页 |
| 2.1.3 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 第11-12页 |
| 2.1.4 21世纪以后的战略管理理论 | 第12页 |
| 2.2 战略分析方法与工具 | 第12-14页 |
| 2.2.1 SWOT分析法 | 第12-13页 |
| 2.2.2 五力模型 | 第13页 |
| 2.2.3 企业核心能力 | 第13-14页 |
| 2.3 价值链理论 | 第14-15页 |
| 2.4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践模式 | 第15-19页 |
| 2.4.1 西门子公司的技术领先战略 | 第15-16页 |
| 2.4.2 通用电气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 第16-17页 |
| 2.4.3 三星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战略 | 第17-19页 |
| 3 赛晶集团及其行业概述 | 第19-23页 |
| 3.1 赛晶集团的简介 | 第19页 |
| 3.2 赛晶集团的企业架构和主要产品 | 第19-21页 |
| 3.3 电力电子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4 赛晶集团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23-27页 |
| 4.1 五力模型分析 | 第23-25页 |
| 4.1.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23页 |
| 4.1.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23-24页 |
| 4.1.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第24页 |
| 4.1.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第24-25页 |
| 4.1.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第25页 |
| 4.2 核心能力分析 | 第25-27页 |
| 5 赛晶集团的发展战略确定 | 第27-39页 |
| 5.1 赛晶集团的SWOT分析 | 第27-36页 |
| 5.1.1 赛晶集团的优势分析 | 第27-30页 |
| 5.1.2 赛晶集团的劣势分析 | 第30-31页 |
| 5.1.3 赛晶集团的机遇分析 | 第31-34页 |
| 5.1.4 赛晶集团的威胁分析 | 第34-35页 |
| 5.1.5 赛晶集团的SWOT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 5.2 赛晶集团的发展战略选择 | 第36-39页 |
| 5.2.1 大幅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技术领先 | 第36页 |
| 5.2.2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 第36-37页 |
| 5.2.3 丰富产品线,适度推动产品的多元化 | 第37页 |
| 5.2.4 稳步推进业务范围向行业下游拓展 | 第37页 |
| 5.2.5 提升品牌影响力 | 第37-39页 |
| 6 赛晶集团的发展实施举措 | 第39-43页 |
| 6.1 建立可靠的战略支撑体系及战略管理部门 | 第39页 |
| 6.2 建设能够促进发展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 | 第39-40页 |
| 6.3 价值链的改进 | 第40-41页 |
| 6.3.1 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集团直属的技术研发部门 | 第40页 |
| 6.3.2 提升市场营销部门的地位,改进市场营销 | 第40-41页 |
| 6.3.3 加强售后服务 | 第41页 |
| 6.3.4 提高对各价值链环节的成本控制 | 第41页 |
| 6.3.5 建立品牌经营部门 | 第41页 |
| 6.4 建立发展战略的控制与评估体系 | 第41-43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3-44页 |
| 7.1 总结 | 第43页 |
| 7.2 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