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页 |
2 行政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12-24页 |
2.1 行政监督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 第13-16页 |
2.1.1 广义行政监督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狭义行政监督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我国现阶段行政监督的内容 | 第14-15页 |
2.1.4 行政监督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行政监督的权力来源 | 第16-21页 |
2.2.1 行政监督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2 行政监督权力来源的制度保障 | 第19-21页 |
2.3 行政监督的现实意义 | 第21-24页 |
2.3.1 行政行为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2.3.1.1 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行政行为是政府职能的体现 | 第21-22页 |
2.3.1.2 从行政行为的分类来看,行政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 | 第22页 |
2.3.2 行政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决定了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3.3 行政违法违规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决定了行政监督的紧迫性 | 第23-24页 |
3 英美行政监督体制的模式和特点 | 第24-27页 |
3.1 议会制代表——英国的行政监督模式 | 第24-25页 |
3.1.1 行政监督主体 | 第24-25页 |
3.1.2 行政监督特点 | 第25页 |
3.1.2.1 议会主导 | 第25页 |
3.1.2.2 监督跨度大 | 第25页 |
3.1.2.3 监督主体独立性强 | 第25页 |
3.1.2.4 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并存 | 第25页 |
3.2 总统制代表—美国的行政监督模式 | 第25-27页 |
3.2.1 行政监督主体 | 第25-27页 |
3.2.2 行政监督特点 | 第27页 |
3.2.2.1 立体监督 | 第27页 |
3.2.2.2 民主监督 | 第27页 |
3.2.2.3 内部监督作用越来越大 | 第27页 |
4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 第27-40页 |
4.1 我国行政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4.1.1 多元化的监督力量缺乏主导和协调 | 第28页 |
4.1.2 相较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行政权大为膨胀和扩张,增加了监督的难度 | 第28-31页 |
4.1.3 行政执法监督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的依据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 第31页 |
4.2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4.2.1 政治及历史原因 | 第31-32页 |
4.2.2 经济原因 | 第32-33页 |
4.2.3 文化原因 | 第33-34页 |
4.3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构想 | 第34-40页 |
4.3.1 英美行政监督制度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启发 | 第34-36页 |
4.3.1.1 让监督主体力量一加一大于二 | 第34-35页 |
4.3.1.2 让专门监督主体真正独立 | 第35页 |
4.3.1.3 让民众有渠道发声 | 第35-36页 |
4.3.1.4 让监督人员更专业 | 第36页 |
4.3.2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 | 第36-40页 |
4.3.2.1 革新民众思维方式,推动行政文化的革新 | 第36-38页 |
4.3.2.2 对行政监督体制和方式进行革新 | 第38页 |
4.3.2.3 加强行政监督体制的顶层设计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5.2 研究不足及后续工作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