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0 绪论 | 第11-20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0.3.1 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0.3.2 我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0.3.3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图及方法 | 第16-18页 |
0.4.1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0.5.1 创新点 | 第18页 |
0.5.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0.6 汽车产品范围的界定 | 第19-20页 |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1.1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定义 | 第20-21页 |
1.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 第21-23页 |
1.2.1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 第21-22页 |
1.2.2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 第22-23页 |
1.3 产业内贸易的测算方法 | 第23-25页 |
1.4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1.4.1 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 | 第25页 |
1.4.2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 第25-30页 |
2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 第30-46页 |
2.1 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30-36页 |
2.1.1 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整体分析 | 第30-33页 |
2.1.2 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进出口分析 | 第33-36页 |
2.2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 | 第36-42页 |
2.3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42-44页 |
2.4 中德汽车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定 | 第44-46页 |
3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状态实证分析 | 第46-61页 |
3.1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确定 | 第46-48页 |
3.1.1 国家特征因素确定 | 第46-47页 |
3.1.2 产业特征因素确定 | 第47-48页 |
3.2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检验分析 | 第48-53页 |
3.2.1 计量模型设计 | 第48-49页 |
3.2.2 检验实证 | 第49-51页 |
3.2.3 检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3 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的评价分析 | 第53-61页 |
3.3.1 可拓物元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3.3.2 评价实证 | 第56-60页 |
3.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提升对策 | 第61-68页 |
4.1 政府层面 | 第61-64页 |
4.1.1 提升国内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 第61-62页 |
4.1.2 重视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商投资 | 第62-63页 |
4.1.3 营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环境 | 第63-64页 |
4.2 行业协会层面 | 第64-65页 |
4.2.1 推动汽车企业技术创新 | 第64页 |
4.2.2 规范汽车行业秩序应对贸易壁垒 | 第64-65页 |
4.2.3 加强汽车企业间的交流与培训 | 第65页 |
4.3 企业层面 | 第65-68页 |
4.3.1 实施规模化经营 | 第65-66页 |
4.3.2 注重技术创新 | 第66页 |
4.3.3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 第66页 |
4.3.4 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