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 | 第11-14页 |
1. 背景 | 第14-18页 |
1.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 第14页 |
1.2 脑白质疏松症 | 第14-15页 |
1.3 CNS病变中的TLR-4、MCP-1和VCAM-1 | 第15-16页 |
1.4 MMPs/TIMPs与血脑屏障破坏 | 第16-17页 |
1.5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18-19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32页 |
3.1 SHR脑白质改变 | 第25-27页 |
3.2 白质中TIMP-1、MMP-9、MMP-2的表达 | 第27-28页 |
3.3 SHR的白质损伤程度分组 | 第28-30页 |
3.4 白质损伤程度重者TIMP-1、MMP-2表达水平更高 | 第30-31页 |
3.5 白质中TLR-4、MCP-1、VCAM-1的表达 | 第31-32页 |
3.6 白质损伤程度重者TLR-4、MCP-1、VCAM-1表达水平更高 | 第32页 |
4. 讨论 | 第32-40页 |
4.1 SHR的脑白质损伤 | 第32-33页 |
4.2 SHR脑白质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 | 第33-35页 |
4.3 血脑屏障破坏参与SHR脑白质损伤形成 | 第35-36页 |
4.4 SHR脑白质损伤机制总结 | 第36-39页 |
4.5 SHR作为LA动物模型 | 第39页 |
4.6 炎症因子评估SHR脑白质损伤程度 | 第39页 |
4.7 MMPs/TIMPs的转化医学 | 第39-40页 |
5. 研究结论与意义 | 第40-41页 |
6. 研究尚需改进的地方 | 第41-43页 |
6.1 动物年龄的选择 | 第41-42页 |
6.2 白质染色方法和脑白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 第42页 |
6.3 实验方法改进 | 第42-43页 |
6.4 动物模型建立 | 第43页 |
7.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