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的源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1.1 研究的源起 | 第7-8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9-14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17-2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政治与行政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政治与行政之关系理论 | 第17-19页 |
2.1.3 社会救济理论 | 第19-20页 |
2.2 研究假设:政治因子与政府行政之关系 | 第20-23页 |
第3章 国家政权演变下政行关系与政府职能变迁 | 第23-34页 |
3.1 民国时期—训政主导型政府 | 第23-26页 |
3.1.1 训政体制与五权分立政府体制 | 第23-25页 |
3.1.2 “双重过渡型”政府职能 | 第25-26页 |
3.2 中华苏维埃时期—政治威权型政府 | 第26-28页 |
3.2.1 执政机理与以党建政 | 第26-27页 |
3.2.2 政治动员下的行政执行 | 第27页 |
3.2.3 “政治统制型”政府职能 | 第27-28页 |
3.3 新中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全能型政府 | 第28-31页 |
3.3.1 依政治国与政治集权体制 | 第28-29页 |
3.3.2 “一元化”领导与归口管理体制 | 第29-31页 |
3.3.3 “全能型”政府职能 | 第31页 |
3.4 十一届三中全之后—服务引导型政府 | 第31-34页 |
3.4.1 领导机制:向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转型 | 第32页 |
3.4.2 服务引导型政府职能转变 | 第32-34页 |
第4章 历史考察:政行关系视野下兴国县社会救济职能 | 第34-51页 |
4.1 基于研究对象的一个解释 | 第34-35页 |
4.2 经“两党三政”的社会救济职能变迁 | 第35-51页 |
4.2.1 国民党执政下的“社会救济” | 第35-37页 |
4.2.2 工农民主专政下的社会救济 | 第37-40页 |
4.2.3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救济 | 第40-45页 |
4.2.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救济 | 第45-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