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图案学论文

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言第10-1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第16-18页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第18-43页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第18-26页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第18-22页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第22-23页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第23-24页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第24-26页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第26-31页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第26-27页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第27-28页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第28-29页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第29-31页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第31-40页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第31-32页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第32-34页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第34-35页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第35-36页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第36-38页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第43-63页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第43-46页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第46-50页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第50-54页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第50-51页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第51-52页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第52-54页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第54-60页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第54-55页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第55-58页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第63-84页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第63-71页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第63-65页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第65-66页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第66-69页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第69页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第69-71页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第71-75页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第72页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第72-74页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第74-75页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第75-81页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第76-77页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第77-78页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第78-79页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第84-117页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第84-94页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第84-88页
        二、字体设计课程第88-89页
        三、版式设计课程第89-92页
        四、书籍设计课程第92-94页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第94-102页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第94-95页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第95-96页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第96-99页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第99-101页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第101-102页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第102-107页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第102-104页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第104-105页
        三、插画设计课程第105-107页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第107-115页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第108-110页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第110-111页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第111-113页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第117-143页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17-125页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17-120页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20-122页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22-123页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23-125页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第125-133页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第125-127页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第127-129页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第129-131页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第131-133页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第133-140页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第133-134页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第134-135页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第135-137页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第137-139页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第139-140页
    本章小结第140-143页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第143-167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第143-149页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第144-146页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第146-148页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第148-149页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第149-154页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第149-150页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第150-151页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第151-152页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第152-154页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第154-160页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第154-155页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第155-156页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第156-159页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第159-160页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第160-164页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第160-162页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第162-164页
    本章小结第164-167页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第167-183页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第167-172页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第167-169页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第169-170页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第170-171页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第171-172页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第172-179页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第172-174页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第174-175页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第175-177页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第177-179页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第179-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结论第183-191页
附录第191-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7页
致谢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及其功能化改性材料富集水中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
下一篇:白腐真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特性及其重金属耐受性和抗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