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问题 | 第14-17页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9-21页 |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24-50页 |
| 2.1 环境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 第24-29页 |
| 2.1.1 环境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 | 第24-26页 |
| 2.1.2 环境技术创新与环境技术 | 第26-27页 |
| 2.1.3 环境技术创新与绿色创新 | 第27-29页 |
| 2.2 战略行为选择理论 | 第29-30页 |
| 2.3 环境管理理论 | 第30-39页 |
| 2.3.1 企业环境战略 | 第30-37页 |
| 2.3.2 环境管理系统 | 第37-39页 |
| 2.4 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 | 第39-48页 |
| 2.4.1 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驱动 | 第39-43页 |
| 2.4.2 环境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 | 第43-45页 |
| 2.4.3 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外共同驱动 | 第45-48页 |
| 2.5 文献总结 | 第48-4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机理模型分析 | 第50-67页 |
| 3.1 基于多主体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机理模型 | 第50-51页 |
| 3.2 信号博弈下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 | 第51-55页 |
| 3.2.1 公众压力驱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信号博弈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 3.2.2 公众压力驱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信号博弈模型分析 | 第54-55页 |
| 3.3 组织合法性(优先权争夺)下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 | 第55-58页 |
| 3.3.1 争夺优先权的成本 | 第56页 |
| 3.3.2 公众获取优先行动权驱动企业开展主动环境技术创新 | 第56-58页 |
| 3.4 组织合法性约束(规制)成本优化驱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 | 第58-66页 |
| 3.4.1 新规制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58-59页 |
| 3.4.2 NPO参与环境规制促进企业主动环境技术创新 | 第59-62页 |
| 3.4.3 分离规制激励机制驱动企业主动环境技术创新 | 第62-6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67-82页 |
| 4.1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驱动机理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67-73页 |
| 4.1.1 环境技术创新 | 第68页 |
| 4.1.2 利益相关者压力 | 第68-70页 |
| 4.1.3 组织合法性表现 | 第70-71页 |
| 4.1.4 企业的竞争优势期望 | 第71-72页 |
| 4.1.5 管理诠释 | 第72-73页 |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的收集 | 第73-75页 |
| 4.3 变量测量 | 第75-77页 |
| 4.3.1 被解释变量:环境技术创新 | 第75页 |
| 4.3.2 解释变量 | 第75-77页 |
| 4.3.3 中介变量:管理诠释 | 第77页 |
|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77-81页 |
| 4.4.1 信度检验 | 第77-79页 |
| 4.4.2 效度检验 | 第79-8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直接效应的驱动机理 | 第82-92页 |
| 5.1 研究假设 | 第82-86页 |
| 5.1.1 内部驱动环境技术创新 | 第82-83页 |
| 5.1.2 外部驱动环境技术创新 | 第83-86页 |
| 5.2 实证结果 | 第86-89页 |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89-9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的驱动机理 | 第92-107页 |
| 6.1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交互效应的驱动机理 | 第92-97页 |
| 6.1.1 研究假设 | 第92-94页 |
| 6.1.2 实证结果 | 第94-96页 |
| 6.1.3 分析与讨论 | 第96-97页 |
| 6.2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驱动机理 | 第97-104页 |
| 6.2.1 研究假设 | 第98-101页 |
| 6.2.2 实证结果 | 第101-104页 |
| 6.3 分析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3页 |
| 7.1 本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 7.2 创新点总结 | 第109-111页 |
| 7.3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方向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 附录 | 第131-13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