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48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3-20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2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1.2.1 国外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2 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3 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30-31页 |
1.3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3.2 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 文章的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1.5 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35-48页 |
1.5.1“大众化”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 第35-40页 |
1.5.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40-4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48-72页 |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48-59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 | 第48-55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 第55页 |
2.1.3 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 第55-56页 |
2.1.4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 第56-59页 |
2.2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59-62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第59-61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时俱进 | 第61-62页 |
2.3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 第62-65页 |
2.3.1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62-63页 |
2.3.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 | 第63-64页 |
2.3.3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 第64-65页 |
2.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65-72页 |
2.4.1 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农村文化事业多样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 第65-66页 |
2.4.2 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农民文化需求的大众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66-70页 |
2.4.3 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与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相统一的原则 | 第70-7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 第72-97页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与斗争为特点和主题的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73-84页 |
3.1.1 革命纲领的演进:从文化思想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纲领的提出 | 第73-75页 |
3.1.2 革命意志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党员干部、工农兵、知识分子群体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信仰 | 第75-80页 |
3.1.3 革命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 第80-81页 |
3.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 第81-84页 |
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探索与发展为特点和主题的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84-89页 |
3.2.1 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才能办得又多、又好、又快、又省” | 第84-86页 |
3.2.2 探索结果:探索中前进,“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 | 第86-87页 |
3.2.3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 第87-89页 |
3.3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前以改革与开放为特点和主题的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89-97页 |
3.3.1 解放思想: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 第89-91页 |
3.3.2 打造话语体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话语体系的确立 | 第91-92页 |
3.3.3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阵地得以巩固,进一步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第92-94页 |
3.3.4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前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考察 | 第97-148页 |
4.1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 第97-112页 |
4.1.1 初见成效: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 第97-101页 |
4.1.2 新发展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01-103页 |
4.1.3 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层战斗堡垒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 第103-110页 |
4.1.4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 第110-112页 |
4.2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12-130页 |
4.2.1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进展较慢 | 第112-125页 |
4.2.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区域发展失衡仍然存在,影响发展成果共享 | 第125-128页 |
4.2.3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队伍不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责任不明 | 第128-130页 |
4.3 影响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原因 | 第130-137页 |
4.3.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的吸引力 | 第130-133页 |
4.3.2 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研究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步伐相对缓慢 | 第133-135页 |
4.3.3 观念上的偏差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135-136页 |
4.3.4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管理不善,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 第136-137页 |
4.4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第137-148页 |
4.4.1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机遇 | 第137-143页 |
4.4.2 新世纪以来农村文化事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143-148页 |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战略思考 | 第148-204页 |
5.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新的时代主题 | 第148-160页 |
5.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第148-150页 |
5.1.2 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第150-157页 |
5.1.3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 第157-160页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要求 | 第160-172页 |
5.2.1 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 | 第160-164页 |
5.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回应时代诉求 | 第164-168页 |
5.2.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 第168-172页 |
5.3 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172-176页 |
5.3.1 提升文化自觉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的前提 | 第172-173页 |
5.3.2 增强文化自信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的保证 | 第173-175页 |
5.3.3 实现文化自强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的目的 | 第175-176页 |
5.4 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路径 | 第176-196页 |
5.4.1 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 第176-178页 |
5.4.2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载体构建 | 第178-191页 |
5.4.3 不断优化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方法 | 第191-196页 |
5.5 完善农村文化事业的管理机制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保障 | 第196-204页 |
5.5.1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础性战斗堡垒作用 | 第196-199页 |
5.5.2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争取人心汇聚共识壮大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力量 | 第199-202页 |
5.5.3 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机制,不断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 第202-204页 |
结束语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8页 |
附录 | 第218-260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60-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