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1.1.1 城镇化浪潮冲击下的乡村聚落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1.1.2 主流视角遮蔽下的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1.1.3 文化交织干预下的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研究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1.2 基本概念 | 第20-25页 |
1.2.1 甘南藏区 | 第20-22页 |
1.2.2 乡村聚落 | 第22-25页 |
1.2.3 空间模式 | 第2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 第29-46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29-34页 |
2.1.1 人类聚居学理论 | 第29-30页 |
2.1.2 乡村地理学理论 | 第30-31页 |
2.1.3 乡村经济学理论 | 第31-32页 |
2.1.4 乡村社会学理论 | 第32-34页 |
2.1.5 文化人类学理论 | 第34页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44页 |
2.2.1 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2.2.2 甘南藏区研究综述 | 第39-43页 |
2.2.3 总体评述 | 第43-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发育条件与现状特征 | 第46-69页 |
3.1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的发育条件 | 第46-50页 |
3.1.1 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46-47页 |
3.1.2 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47-48页 |
3.1.3 多式化的区域生产方式 | 第48-50页 |
3.2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的现状特征 | 第50-67页 |
3.2.1 牧区乡村聚落的现状与特征 | 第51-58页 |
3.2.2 半农半牧区乡村聚落的现状与特征 | 第58-65页 |
3.2.3 农区乡村聚落的现状与特征 | 第65-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的区域空间模式 | 第69-122页 |
4.1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69-116页 |
4.1.1 牧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69-83页 |
4.1.2 半农半牧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83-103页 |
4.1.3 农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103-116页 |
4.2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区域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116-12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5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的内部空间模式 | 第122-168页 |
5.1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构成要素 | 第122-136页 |
5.1.1 自然山水空间 | 第122-125页 |
5.1.2 居住空间 | 第125-127页 |
5.1.3 生产空间 | 第127-128页 |
5.1.4 公共空间 | 第128-136页 |
5.2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 第136-162页 |
5.2.1 不同类型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 第136-159页 |
5.2.2 乡村聚落空间组织的形态特征 | 第159-162页 |
5.3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的动力机制 | 第162-165页 |
5.3.1 宗教信仰认同的向心力 | 第162-163页 |
5.3.2 居住生活延续的稳固力 | 第163-164页 |
5.3.3 社会组织变动的均衡力 | 第164-1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5-168页 |
6 结论、思考与展望 | 第168-176页 |
6.1 结论 | 第168-172页 |
6.2 思考 | 第172-174页 |
6.3 展望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88-190页 |
附录2 论文研究基础资料附件 | 第190-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