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及政策评价研究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第1章 绪论第21-4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1-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 文献综述第24-37页
        1.2.1 环境税费学理研究第24-29页
        1.2.2 “双重红利”的提出第29-31页
        1.2.3 “双重红利”的深化研究第31-32页
        1.2.4 “双重红利”的应用研究第32-34页
        1.2.5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相关研究第34-36页
        1.2.6 文献评价第36-37页
    1.3 研究内容第37-40页
        1.3.1 研究思路第37页
        1.3.2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第37-40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40-43页
        1.4.1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4.2 创新点第41-43页
第2章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及其数理表达第43-66页
    2.1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实施的背景第43-50页
        2.1.1 煤炭资源开采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第43-45页
        2.1.2 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社会影响第45-49页
        2.1.3 资源税费改革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使命第49-50页
    2.2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三重红利效应与分类第50-55页
        2.2.1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三重红利第51-53页
        2.2.2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分类第53-55页
    2.3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产生的数理表达第55-66页
        2.3.1 社会福利函数构建第56-58页
        2.3.2 环境红利第58-60页
        2.3.3 经济红利第60-61页
        2.3.4 社会红利第61-62页
        2.3.5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数理表达第62-66页
第3章 红利效应作用机理Ⅰ:基于征收环节的微观作用机理第66-87页
    3.1 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前企业行为及其影响第66-69页
        3.1.1 超额利益驱动引发企业资源掠夺式开采第66-67页
        3.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化导致资源粗放开采与利用第67-68页
        3.1.3 企业逐利和地方增收加剧开采的负外部性第68页
        3.1.4 企业环保意识淡化使得环境污染规模化第68-69页
        3.1.5 成本收益不对称与小企业数量的增加加剧环境破坏第69页
    3.2 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实施后企业行为变化及其影响第69-72页
        3.2.1 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成本使得资源开采集约化第69-70页
        3.2.2 创新驱动替代资源依赖使得要素禀赋升级第70-71页
        3.2.3 环境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使得企业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第71页
        3.2.4 环境价值转变为技术创新动力与企业绿色竞争优势第71页
        3.2.5 环保增值效应激发企业积极进行环保投资第71-72页
    3.3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红利效应的微观数理解析第72-87页
        3.3.1 基金政策对企业开采方式的影响第72-75页
        3.3.2 基金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第75-78页
        3.3.3 基金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第78-81页
        3.3.4 基金政策对企业产能规模调整的影响第81-87页
第4章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效应评价Ⅰ:对企业的影响第87-111页
    4.1 可持续发展基金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第87-91页
        4.1.1 模型设定第88-89页
        4.1.2 模型检验第89-90页
        4.1.3 参数分析第90-91页
    4.2 可持续发展基金对企业资源开采方式的影响第91-96页
        4.2.1 模型设定第91-93页
        4.2.2 煤炭开采效率分析第93页
        4.2.3 煤炭开采效率模型应用第93-96页
    4.3 可持续发展基金对企业环境保护的影响第96-100页
        4.3.1 统计描述分析第96-97页
        4.3.2 定量分析第97-100页
    4.4 可持续发展基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第100-107页
        4.4.1 指标选取第101-104页
        4.4.2 模型构建第104-105页
        4.4.3 模型检验第105-107页
    4.5 可持续发展基金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第107-111页
第5章 红利效应作用机理Ⅱ:基于使用环节的宏观作用机理第111-133页
    5.1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使用前的社会福利分析第111-120页
        5.1.1 基金使用前区域社会效用函数解析第114-118页
        5.1.2 基金使用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两个基本命题第118-120页
    5.2 引入可持续发展基金后社会福利函数分析第120-125页
        5.2.1 融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社会福利函数模型构建第120-123页
        5.2.2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使用中社会效用函数解析第123-125页
    5.3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红利效应与政策有效性分析第125-129页
        5.3.1 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环境红利第125-126页
        5.3.2 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经济红利第126-127页
        5.3.3 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社会红利第127-129页
    5.4 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红利效应扩散机理第129-133页
        5.4.1 基金转化为全行业技术投资与红利跨行业扩散第129-130页
        5.4.2 基金改变居民跨时期消费偏好与红利跨代传递第130-131页
        5.4.3 基金投资积聚社会资金与红利依托项目扩散第131页
        5.4.4 资源财富代际转化转移与红利效应跨代扩散第131-133页
第6章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效应评价Ⅱ:对地区的影响第133-164页
    6.1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地区环境的影响第135-145页
        6.1.1 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第137-141页
        6.1.2 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第141-143页
        6.1.3 能源消耗的影响第143-145页
    6.2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第145-153页
        6.2.1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第146-148页
        6.2.2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148-153页
    6.3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对地区社会福利的影响第153-164页
        6.3.1 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第155-157页
        6.3.2 对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影响第157-160页
        6.3.3 对人口就业的影响第160-162页
        6.3.4 对分离企业办社会的影响第162-164页
第7章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总体评价及改革建议第164-177页
    7.1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效应总体评价第164-168页
        7.1.1 环境红利第165-166页
        7.1.2 经济红利第166-167页
        7.1.3 社会红利第167-168页
    7.2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政策的局限性第168-172页
        7.2.1 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第168-170页
        7.2.2 基金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170-171页
        7.2.3 基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71-172页
    7.3 基于基金红利效应的资源税配套改革对策建议第172-177页
        7.3.1 发挥税收的调节与资源保护功能,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第173-174页
        7.3.2 突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第174-175页
        7.3.3 促进资源收益合理转化转移,健全区域补偿政策第175页
        7.3.4 建立资源税改革的配套体系第175-176页
        7.3.5 建立透明的煤炭资源税收机制第176-17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77-181页
    8.1 研究结论第177-179页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0页
致谢第190-19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192-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矿深部巷道TBM施工围岩稳定性与支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硅藻土基多孔矿物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