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和框架 | 第9-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9-13页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1.3.1 工业遗产: | 第13-14页 |
1.3.2 文化创意园区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5 创新点与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1.6 国内外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6.1 国际部分 | 第16-18页 |
1.6.2 国内部分 | 第18-24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性研究 | 第24-30页 |
2.1 台湾地区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概况 | 第24-25页 |
2.2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概况 | 第25-28页 |
2.3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政策规范 | 第28-30页 |
第3章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发展历程 | 第30-58页 |
3.1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0-36页 |
3.1.1 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历程 | 第30-33页 |
3.1.2 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发展历程 | 第33-34页 |
3.1.3 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现状 | 第34-36页 |
3.2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案例研究 | 第36-58页 |
3.2.1 华山1914文创园区 | 第36-42页 |
3.2.2 台中文创园区 | 第42-47页 |
3.2.3 嘉义文创园区 | 第47-50页 |
3.2.4 花莲文创园区 | 第50-53页 |
3.2.5 台南文创园区 | 第53-58页 |
第4章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模式研究 | 第58-80页 |
4.1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开发策略研究 | 第58-60页 |
4.1.2 工业遗产清查 | 第58-59页 |
4.1.3 经营策略 | 第59-60页 |
4.2 社区营造对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的影响 | 第60-65页 |
4.2.1 小区政策制定阶段 | 第60-61页 |
4.2.2 小区政策于都市更新并行 | 第61页 |
4.2.3 “社区营造”计划的提出 | 第61-62页 |
4.2.4 “社区营造”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 园区改造手法研究 | 第65-73页 |
4.3.1 拥抱城市的区域空间特点 | 第65-68页 |
4.3.2 分区明确人车分流的内部空间特点 | 第68-70页 |
4.3.3 原貌保存环境美化的建筑改造手法 | 第70-73页 |
4.4 工业遗产物再利用研究 | 第73-75页 |
4.5 功能构成及业态研究 | 第75-78页 |
4.5.1 以展演为主的功能构成 | 第75-76页 |
4.5.2 文化活动促进园区发展 | 第76-78页 |
4.6 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台湾经验对福建地区的启示与借鉴 | 第80-92页 |
5.1 福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概况 | 第80-85页 |
5.1.1 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概况 | 第80-82页 |
5.1.2 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现状 | 第82-85页 |
5.2 开发策略 | 第85-86页 |
5.3 园区改造 | 第86-88页 |
5.4 功能设置 | 第88-9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92-94页 |
6.1 台湾地区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再利用 | 第92-93页 |
6.2 对于福建地区的启示及借鉴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附录 | 第100-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