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雾霾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导论第10-15页
第1章 雾霾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第15-19页
    1.1 协同论第15-16页
    1.2 外部性理论第16-17页
        1.2.1 外部性的概念第16页
        1.2.2 大气污染外部性的解决方式第16-17页
    1.3 博弈理论第17-19页
        1.3.1 合作博弈的涵义第17页
        1.3.2 非合作博弈的涵义第17-19页
第2章 京津冀区域雾霾协同治理机制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9-25页
    2.1 建立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必要性第19-20页
        2.1.1 有利于实施综合治理雾霾第19页
        2.1.2 可有效制约地方政府互相推诿第19页
        2.1.3 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第19-20页
    2.2 建立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可行性第20-21页
        2.2.1 有坚实的政策和组织保障第20页
        2.2.2 以区域联动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第20-21页
        2.2.3 相关法律提供方向性指引第21页
    2.3 协同治理构建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和有效性分析第21-25页
        2.3.1 协同治理构建雾霾合作机制的博弈问题分析第21-23页
        2.3.2 构建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分析第23-25页
第3章 京津冀区域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现状第25-35页
    3.1 京津冀协同治理机制已初步建成第25-26页
        3.1.1 协同治理机制的探索第25页
        3.1.2 初步设立领导机构第25-26页
        3.1.3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第26页
    3.2 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正在深化第26-29页
        3.2.1 初步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监测预警会商机制第26-27页
        3.2.2 初步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第27-28页
        3.2.3 初步建立区域联合执法督查机制第28页
        3.2.4 建立“2+4”核心区的结对合作机制第28-29页
    3.3 京津冀区域雾霾治理机制效果评价第29-35页
        3.3.1 空气质量底子差,改善明显但形势依然严峻第29页
        3.3.2 协同机制积极作用正在凸显,短板提升明显第29-32页
        3.3.3 重大活动期间和应急措施成效明显第32-33页
        3.3.4 协同机制发挥作用具长效性第33-35页
第4章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第35-42页
    4.1 京津冀雾霾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4.1.1 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善第35-36页
        4.1.2 环保支付能力不一,区域间生态补偿不足第36-37页
        4.1.3 协同治理的主体缺乏有效联动第37-38页
        4.1.4 政府环保认识不到位导致治理乏力第38页
    4.2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问题的成因及分析第38-42页
        4.2.1 现行治理模式阻碍区域合作机制彻底实施第38-39页
        4.2.2 利益分割化和成本收益不对等,亟需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第39-40页
        4.2.3 雾霾治理主体参与不充分,需建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第40-41页
        4.2.4 经济利益补偿不足和追责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绩观偏差第41-42页
第5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雾霾治理机制的对策第42-50页
    5.1 完善现有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第42-43页
        5.1.1 完善信息处理和共享机制第42页
        5.1.2 完善应急预警联动机制第42页
        5.1.3 完善联合巡查机制第42-43页
    5.2 构建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第43-44页
        5.2.1 深化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43页
        5.2.2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第43-44页
    5.3 构建区域相关主体治理机制第44-45页
        5.3.1 政府主体治理机制第44页
        5.3.2 公众参与机制第44-45页
    5.4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及财税平衡机制第45-47页
        5.4.1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保障机制第45页
        5.4.2 建立财税平衡机制第45-47页
    5.5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第47-48页
        5.5.1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第47页
        5.5.2 建立环保问责机制第47-48页
    5.6 其他保障配套措施第48-50页
        5.6.1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第48页
        5.6.2 完善法律法规,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提供保障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道内壁腐蚀的脉冲涡流检测方法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司法适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