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数据与隐私基本范畴和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2.1 大数据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2.1.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19-21页 |
2.1.2 大数据的本质及基本属性 | 第21-23页 |
2.2 隐私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2.2.1 隐私的概念 | 第23-25页 |
2.2.2 隐私的特征 | 第25-26页 |
2.3 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 | 第26-31页 |
2.3.1 大数据与隐私的关系 | 第26-27页 |
2.3.2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概念 | 第27-29页 |
2.3.3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特征 | 第29-31页 |
第3章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 第31-43页 |
3.1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31-39页 |
3.1.1 技术层面的表现形式 | 第31-35页 |
3.1.2 社会层面的表现形式 | 第35-37页 |
3.1.3 个人层面的表现形式 | 第37-39页 |
3.2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的特征 | 第39-43页 |
3.2.1 隐私侵犯主体多样化 | 第39-40页 |
3.2.2 隐私侵犯手段智能化 | 第40-41页 |
3.2.3 隐私侵犯方式隐蔽化 | 第41页 |
3.2.4 隐私侵犯后果严重化 | 第41-43页 |
第4章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3-52页 |
4.1 技术原因 | 第43-45页 |
4.1.1 信息的数据化 | 第44页 |
4.1.2 数据的海量性与混杂性 | 第44-45页 |
4.1.3 数据分布的广泛性 | 第45页 |
4.1.4 数据的流动性 | 第45页 |
4.2 主体原因 | 第45-48页 |
4.2.1 个体价值标准出现偏差 | 第46-47页 |
4.2.2 个体隐私意识不足 | 第47页 |
4.2.3 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47-48页 |
4.3 外部环境原因 | 第48-52页 |
4.3.1 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发展滞后 | 第48-49页 |
4.3.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9-50页 |
4.3.3 政府监管不利 | 第50-52页 |
第5章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问题的消解对策 | 第52-61页 |
5.1 注重技术监管,强化技术保护 | 第52-54页 |
5.1.1 技术监管 | 第52-53页 |
5.1.2 技术保护 | 第53-54页 |
5.2 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伦理规范 | 第54-56页 |
5.2.1 构建信息伦理规范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5.2.2 构建信息伦理规范的原则 | 第55-56页 |
5.3 立法规制 | 第56-58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57页 |
5.3.2 规制数据交易 | 第57-58页 |
5.4 建立社会监督体系 | 第58-59页 |
5.4.1 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监督 | 第58-59页 |
5.4.2 建立数据泄露举报制度 | 第59页 |
5.5 加强国际合作 | 第59-61页 |
5.5.1 借鉴国外隐私保护先进经验 | 第59-60页 |
5.5.2 签订网络安全国际公约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