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α,β-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纳米催化剂 | 第10-19页 |
1.2.1 选择性加氢吸附模型及立体效应 | 第11-13页 |
1.2.2 金属钯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1.2.3 金属纳米颗粒的修饰剂 | 第16-19页 |
1.3 不对称加氢及对映体拆分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1 手性化合物获得路径 | 第19-20页 |
1.3.2 多相不对称加氢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异佛尔酮不对称加氢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温控相转移催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异佛尔酮选择性加氢制备 3,3,5-三甲基环己酮 | 第28-43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催化剂表征和产物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2.4 异佛尔酮的选择性加氢反应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3.1 还原温度对纳米钯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第31-35页 |
2.3.2 PEG聚合度对纳米钯形貌和还原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3 不同体系中纳米钯催化异佛尔酮选择性加氢反应比较 | 第36-39页 |
2.3.4 水油两相体系中纳米钯催化异佛尔酮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考察 | 第39-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异佛尔酮不对称加氢及TMCH外消旋体拆分反应 | 第43-63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44-45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3.2.3 催化剂表征及产物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2.4 异佛尔酮不对称加氢和TMCH动力学拆分反应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2页 |
3.3.1 IP不对称加氢及TMCH动力学拆分反应初步探索 | 第48-49页 |
3.3.2 催化剂制备方法对IP加氢活性和手性选择性的影响 | 第49-56页 |
3.3.3 IP不对称加氢反应条件考察 | 第56-59页 |
3.3.4 TMCH动力学拆分反应条件考察 | 第59-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IP不对称加氢及TMCH拆分机理研究 | 第63-71页 |
4.1 前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64页 |
4.2.2 产物分析方法 | 第64页 |
4.2.3 催化剂的制备与加氢拆分反应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4.3.1 对映体构型的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4.3.2 对映体差异的关键步骤 | 第65-67页 |
4.3.3 脯氨酸作用机理的探索 | 第67-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