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念下的“民众”形象研究 | 第11-22页 |
第一节 “春天的来临”——中国美术的新篇章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绘画中的“民众”形象特点及历史原因 | 第15-22页 |
一、 从罗中立的《父亲》说起 | 第16-17页 |
二、 其他绘画中的民众形象表现 | 第17-19页 |
三、 “民众”身份与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 第19-22页 |
第二章 “85 思潮”中的困惑与政治波普中的“民众”形象研究 | 第22-37页 |
第一节 “85 思潮”的缘起 | 第23-24页 |
第二节 85 美术新潮中的“民众”形象研究 | 第24-30页 |
一、 迷茫的一代——85 运动中的民众形象分析 | 第25-28页 |
二、 新潮美术中艺术家和“民众”所构成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政治波普中的“民众”形象研究 | 第30-35页 |
一、 肤浅的演奏——政治波普艺术形象的通俗化 | 第30-32页 |
二、 艺术的游戏——生活不等于艺术 | 第32-35页 |
第四节 多元与困惑的九十年代绘画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新视野下绘画中的弱势群体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民工潮”在绘画中的解读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透视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弱势群体在新世纪的定位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 第41-46页 |
一、 艺术视野中的“弱势群体” | 第41-42页 |
二、 弱势群体与艺术家的责任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作品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