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1.1 干旱胁迫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2 我国水资源概况及玉米需水特性 | 第17页 |
1.3 抗干旱胁迫的生理指标 | 第17-18页 |
1.3.1 叶水势(LWP) | 第17-18页 |
1.3.2 相对电导率 | 第18页 |
1.3.3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 第18页 |
1.4 抗干旱胁迫的生化指标 | 第18-20页 |
1.4.1 脯氨酸含量(Pro) | 第18页 |
1.4.2 脱落酸(ABA)含量 | 第18-19页 |
1.4.3 丙二醛(MDA)含量 | 第19页 |
1.4.4 硝酸还原酶(NR) | 第19页 |
1.4.5 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19页 |
1.4.6 保护酶类 | 第19-20页 |
1.4.7 其他物质 | 第20页 |
1.5 玉米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0-22页 |
1.5.1 玉米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0-21页 |
1.5.2 玉米植株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1页 |
1.5.3 玉米产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1页 |
1.5.4 干旱诱导蛋白及抗旱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 第21-22页 |
1.6 玉米抗旱筛选方法 | 第22-23页 |
1.7 p5c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玉米品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 第25-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2.1 水分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水分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27页 |
2.2.3 水分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水分胁迫对贮藏物质转运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5 水分胁迫对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2-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材料与处理 | 第32页 |
3.1.2 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2.1 水分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水分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水分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水分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水分胁迫对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 第42-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4.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 第4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4.1.3 统计分析与方法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4.2.1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4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5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47页 |
4.2.6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绿叶面积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7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8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9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玉米△’-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的克隆 | 第51-61页 |
5.1 材料 | 第51-52页 |
5.1.1 材料 | 第51页 |
5.1.2 仪器 | 第51-52页 |
5.1.3 试剂 | 第52页 |
5.2 方法 | 第52-56页 |
5.2.1 玉米的培养 | 第52页 |
5.2.2 玉米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5.2.3 RT-PCR克隆p5cs | 第53-54页 |
5.2.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连接产物的转化与筛选 | 第54-56页 |
5.2.5 p5c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5.3.1 玉米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56页 |
5.3.2 p5cs基因的克隆 | 第56-57页 |
5.3.3 p5c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0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玉米△’-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1-66页 |
6.1 材料 | 第61-62页 |
6.1.1 材料 | 第61页 |
6.1.2 仪器 | 第61页 |
6.1.3 试剂 | 第61-62页 |
6.2 方法 | 第62-63页 |
6.2.1 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 第62页 |
6.2.2 p5cs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62页 |
6.2.3 p5cs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62页 |
6.2.4 植物材料的总RNA提取和反转录第一链的合成 | 第62-63页 |
6.2.5 PCR | 第63页 |
6.2.6 PCR产物的鉴定 | 第63页 |
6.2.7 半定量RT-PCR分析p5cs基因的表达 | 第6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6.3.1 玉米组织总RNA提取结果 | 第63-64页 |
6.3.2 玉米不同组织p5cs的表达分析 | 第64-65页 |
6.3.3 干旱胁迫不同时间玉米叶片p5cs的表达分析 | 第65页 |
6.4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