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文献法 | 第15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归纳演绎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17-30页 |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现状 | 第17-26页 |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概况 | 第17-19页 |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现状 | 第19-21页 |
·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的个案分析 | 第21-26页 |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政府安置资金不足 | 第26-27页 |
·拆迁安置政策不利 | 第27-28页 |
·投资渠道有限 | 第28页 |
·产权界定不清 | 第28-30页 |
3 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土地征用制度滞后 | 第30-33页 |
·“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土地浪费及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 第30-31页 |
·补偿标准低,缺乏科学依据 | 第31页 |
·补偿费分配不合理,截留挪用现象时常发生 | 第31-32页 |
·征地程序不规范,解决征用纠纷仲裁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住房安置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安置责任主体不明确 | 第33页 |
·拆迁安置不衔接 | 第33-34页 |
·安置政策缺乏延续性 | 第34页 |
·城市化进程中互动机制失调 | 第34-36页 |
·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 第35页 |
·农民利益代言人缺失 | 第35-36页 |
·农民参与平台缺失 | 第36页 |
·城中村失地农民自身能力的不可持续性 | 第36-37页 |
·文化技能不足 | 第36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36页 |
·维权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相关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就业扶持缺位,失地农民无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优势 | 第37页 |
·社会保障不健全,失地农民无可持续发展的依靠 | 第37-38页 |
4 国内外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实践经验 | 第38-46页 |
·国内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经验 | 第38-42页 |
·江苏省苏州市农民公寓 | 第38-39页 |
·珠三角地区 | 第39-42页 |
·国外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经验 | 第42-44页 |
·美国旧住区 | 第42-43页 |
·巴西贫民区 | 第43-44页 |
·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44-46页 |
·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 | 第44-45页 |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制度落实到实处 | 第45页 |
·市场和保障分离,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 第45-46页 |
5 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6-56页 |
·住房安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公平公正原则 | 第46页 |
·及时安置原则 | 第46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6-47页 |
·科学规划原则 | 第47页 |
·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的具体措施 | 第47-56页 |
·完善住房安置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7-49页 |
·政府、开发商以及农民三方协同 | 第49-50页 |
·进一步完善住房安置模式 | 第50-52页 |
·建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 第52-53页 |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住房转化机制 | 第53-54页 |
·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研究存在不足 | 第56页 |
·进一步研究思路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