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1 文献法 | 第9页 |
1.3.2 半结构访谈法 | 第9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4.1 关于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的研究 | 第10-11页 |
1.4.2 关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1-13页 |
1.4.3 关于网络文化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4 当前学界对于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网络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15-25页 |
2.1 网络文化的概述 | 第15-19页 |
2.1.1 网络文化的涵义 | 第15-17页 |
2.1.2 网络文化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途径 | 第19-21页 |
2.2.1 家庭文化传播 | 第19-20页 |
2.2.2 校园文化传播 | 第20页 |
2.2.3 社会文化传播 | 第20-21页 |
2.3 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的两面性 | 第21-25页 |
2.3.1 正面性 | 第21-23页 |
2.3.2 负面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文化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25-32页 |
3.1 积极影响 | 第25-28页 |
3.1.1 丰富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 | 第25-26页 |
3.1.2 扩大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视野 | 第26-27页 |
3.1.3 增加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 | 第27-28页 |
3.2 消极影响 | 第28-32页 |
3.2.1 弱化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意识 | 第28-29页 |
3.2.2 消解了留守儿童对正确人生意义的追求 | 第29-30页 |
3.2.3 降低了留守儿童群体现实性交流愿望与能力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原因 | 第32-40页 |
4.1 乡村社会因素 | 第32-36页 |
4.1.1 乡村社会文化的嬗变 | 第32-34页 |
4.1.2 乡村社区条件的落后 | 第34-36页 |
4.2 乡村学校因素 | 第36-37页 |
4.2.1 乡村学校秩序管理的落后 | 第36-37页 |
4.2.2 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 | 第37页 |
4.3 家庭及个人因素 | 第37-40页 |
4.3.1 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的削弱 | 第38页 |
4.3.2 留守儿童对社会认知的片面与缺失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网络文化大潮下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 第40-46页 |
5.1 利用优质网络文化引领和改造乡村社会文化 | 第40-42页 |
5.1.1 培植和引导乡村本土特色文化与优质网络文化的融合 | 第40-41页 |
5.1.2 发挥社区文化系统对留守儿童网络保护安全阀的作用 | 第41-42页 |
5.2 重视网络文化功能在乡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 第42-44页 |
5.2.1 打造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 第42-43页 |
5.2.2 提升乡村教师理解和运用网络的能力 | 第43-44页 |
5.3 利用网络文化加强留守儿童家庭代际间的互动与交流 | 第44-46页 |
5.3.1 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网络素养 | 第44-45页 |
5.3.2 发挥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化在联系城乡家庭间的沟通纽带作用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