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木薯氮高效种质筛选及优等位变异挖掘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1页
    1.1 木薯概述第10页
    1.2 氮与植物第10-12页
        1.2.1 氮素的生理作用第10-11页
        1.2.2 氮素形态第11页
        1.2.3 氮效率第11页
        1.2.4 氮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第11-12页
    1.3 氮素代谢关键酶第12-15页
        1.3.1 硝酸还原酶第13页
        1.3.2 谷氨酰胺合成酶第13-14页
        1.3.3 谷氨酸合成酶第14页
        1.3.4 谷氨酸脱氢酶第14-15页
        1.3.5 蛋白水解酶第15页
    1.4 木薯氮利用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关联分析第16-18页
        1.5.1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第16-17页
        1.5.2 关联分析的两种策略第17-18页
        1.5.3 关联分析在木薯中的应用第18页
    1.6 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7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1页
    2.1 实验材料和来源第21页
    2.2 木薯种植与表型调查第21-22页
        2.2.1 处理实验设置(盆栽、大田)第21页
        2.2.2 氮效率相关数量性状调查第21-22页
    2.3 木薯体内氮形态测定第22-23页
        2.3.1 样品前处理第22页
        2.3.2 铵态氮第22页
        2.3.3 硝态氮第22页
        2.3.4 总氮第22-23页
    2.4 木薯体内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水平测定第23-24页
        2.4.1 硝酸还原酶第23页
        2.4.2 谷氨酰胺合成酶第23页
        2.4.3 谷氨酸合成酶第23页
        2.4.4 谷氨酸脱氢酶第23-24页
        2.4.5 蛋白水解酶第24页
    2.5 木薯GS基因的相对定量PCR第24-25页
        2.5.1 木薯RNA提取第24页
        2.5.2 cDNA第一链反转录第24页
        2.5.3 相对定量PCR第24-25页
    2.6 木薯GS2基因的克隆测序第25-27页
        2.6.1 木薯DNA提取第25-26页
        2.6.2 目的片段扩增和回收第26页
        2.6.3 目的片段克隆测序第26-27页
        2.6.4 重组体检测第27页
    2.7 木薯EST-SSR标记与氮效率系数关联分析第27-29页
        2.7.1 标记来源第27-28页
        2.7.2 EST-SSR-PCR扩增第28页
        2.7.3 电泳和银染第28页
        2.7.4 群体结构第28-29页
        2.7.5 关联分析第29页
        2.7.6 关联位点在木薯染色体中的分布第29页
    2.8 木薯SNP标记与氮效率系数关联分析第29页
        2.8.1 序列多样性和单倍型分析第29页
        2.8.2 关联分析第29页
    2.9 数据分析方法第29-31页
        2.9.1 氮效率评价第29-30页
        2.9.2 挖掘优异等位变异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56页
    3.1 四种处理下的表型变异第31-42页
        3.1.1 四种处理下的平均表现第31-32页
        3.1.2 四种处理下的氮素形态含量第32-34页
        3.1.3 四种处理下的酶活水平第34-38页
        3.1.4 四种处理下氮素形态与数量性状相关性第38-40页
        3.1.5 四种处理下GS表达量分析第40-42页
    3.2 大田135份木薯耐低氮性评价第42-45页
    3.3 木薯氮效率系数与EST-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45-52页
        3.3.1 群体结构分析第45-46页
        3.3.2 关联分析结果第46-47页
        3.3.3 优异等位变异分析第47-49页
        3.3.4 关联位点在木薯染色体中的物理位置第49-52页
    3.4 木薯氮效率系数与SNP标记关联分析第52-56页
        3.4.1 候选基因第52-53页
        3.4.2 核苷酸多态性第53-54页
        3.4.3 单倍型分析第54页
        3.4.4 群体结构第54-55页
        3.4.5 关联分析结果第55-56页
4 讨论第56-59页
    4.1 表型变异第56页
    4.2 筛选基因第56-57页
    4.3 氮高效种质筛选指标第57页
    4.4 关联分析第57-58页
    4.5 影响关联分析因素第58-59页
5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添加不同氨基酸培养对蛇足石杉叶状体的增殖和石杉碱甲累积与抗氧化酶响应的研究
下一篇:水稻内生放线菌OsiLf-2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稻瘟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