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病原学与基因组 | 第12页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3 抗病毒免疫与病毒的免疫逃避 | 第13-14页 |
1.1.4 诊断与防治 | 第14-15页 |
1.2 VIR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VIR的结构与特征 | 第15页 |
1.2.2 VIR编码两种蛋白 | 第15页 |
1.2.3 VIR抑制宿主干扰素应答 | 第15-16页 |
1.3 p53与I型干扰素 | 第16-19页 |
1.3.1 p53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2 I型干扰素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VIR蛋白对宿主细胞IFN-α 的调控 | 第20-24页 |
2.1 材料 | 第20-21页 |
2.1.1 细胞、毒株、蛋白 | 第20页 |
2.1.2 试剂 | 第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2页 |
2.2.1 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 | 第21页 |
2.2.2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1页 |
2.2.3 ELISA测定IFN-α 浓度 | 第21-22页 |
2.3 结果 | 第22-23页 |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2.3.2 ORFV感染抑制SeV诱导的IFN-α 表达 | 第22页 |
2.3.3 VIR蛋白抑制SeV诱导的IFN-α 表达 | 第22-23页 |
2.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VIR蛋白对宿主细胞p53的调控 | 第24-30页 |
3.1 材料 | 第24-25页 |
3.1.1 细胞、载体、毒株、菌株 | 第24页 |
3.1.2 试剂 | 第2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3.2 方法 | 第25-27页 |
3.2.1 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 | 第25页 |
3.2.2 引物设计 | 第25页 |
3.2.3 RNA提取 | 第25-26页 |
3.2.4 反转录与荧光定量PCR | 第26页 |
3.2.5 蛋白免疫印迹 | 第26-27页 |
3.3 结果 | 第27-28页 |
3.3.1 ORFV感染细胞致p53mRN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 | 第27页 |
3.3.2 VIR对宿主细胞p53的调控 | 第27-28页 |
3.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ORFV感染过程中p53对IFN-α 下游ISGs表达的调控 | 第30-47页 |
4.1 材料 | 第30-31页 |
4.1.1 细胞、载体、菌株 | 第30页 |
4.1.2 试剂 | 第30-3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7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4.2.2 病毒培养与细胞病变分析 | 第32页 |
4.2.3 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第32-33页 |
4.2.4 p53抑制剂处理方法 | 第33页 |
4.2.5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3页 |
4.2.6 病毒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4.2.7 p5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4.2.8 重组质粒转染至细胞 | 第36-37页 |
4.2.9 荧光定量PCR | 第37页 |
4.2.10 蛋白免疫印迹 | 第37页 |
4.2.11 IFN-α 处理方法 | 第37页 |
4.3 结果 | 第37-45页 |
4.3.1 ORFV TCID_(50)测定及感染GSF细胞后的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4.3.2 SYBR GREEN法检测ORFV拷贝数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4.3.3 p53 抑制剂的效果验证 | 第39页 |
4.3.4 抑制宿主p53促进ORFV复制 | 第39页 |
4.3.5 抑制p53对I型IFN下游ISGs表达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6 pcDNA3.1-p53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4.3.7 p53过表达后ISGs表达量升高 | 第42-43页 |
4.3.8 VIR、p53质粒共转染对ISGs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9 IFN-α 促进p53的表达 | 第44-45页 |
4.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